咨询研究

均普智能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8-2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龙8long8国际公司是一家全球布局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主要从事成套装配与检测智能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及工业数字化智能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新能源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消费品及工业机电等领域的全球知名制造商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始终根据行业及市场前沿需求进行生产研发的策略,在智能装备领域,公司围绕机器视觉智能检测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方向进行重点关注并积极布局;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高性能电驱(三合一、800伏高压)、动力电池、电控/电力电子(高压升压快充)、自动驾驶/ADAS(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电子后视镜、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及热管理等领域,以及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消费品装备制造领域围绕下一代技术开展研发工作。2023年,公司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关键变革以全球核心客户、产品技术为主轴,成立了包括汽车动力总成及电驱系统事业部、新能源储能及电池事业部、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测试技术事业部、消费品及医疗事业部、数字技术和服务事业部五大全球事业部。针对全球核心客户,以全球大客户经理、区域客户经理分级管理和协作为依托,拉通销售端、交付端、售后服务端,加强和客户的多维度深度合作;针对公司积累的拳头技术,确立了二十几个产品系列,由全球产品经理统一管理,在非标定制项目化的历史积累上形成相对技术领先、工艺成熟的产品系列,提升产品应用和开发的核心技术竞争力;针对全球客户多地交付的平台型复杂项目,以旗舰工厂(LeadPlant)为依托、集中优势资源成立平台项目经理组,由事业部项目总监总负责,确保统一标准、全球高效敏捷交付。公司提供的稳定、高效、柔性化智能制造装备和产线,能够实现快节拍、数字化、可追溯等生产功能。公司生产经营中注重工业数字技术运用,通过自研软件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载体,构建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相关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开发生产过程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技术。面向制造全过程,运用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建模仿真、分析优化等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工业软件,结合公司长期积累的行业经验,根据客户需求安装在公司研发生产的高端装备中,用于产线的智能化提升,提高综合生产效率。高性能电驱。公司聚焦高性能新能源多合一动力总成EOL综合检测技术研发,提供高标准化、高技术性的智能制造装备系统。公司的大型整线可以实现快速启动运行及完全的可追溯性生产(包括快速换型,无需空运行)。公司配套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全装配过程带来最大的生产透明度,极大优化设备综合效率和产品质量。公司利用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长期合作的客户关系,在前期获得多条全球著名客户首台套装备的优势下,陆续获得了全球著名客户的电驱系统装备订单,广泛应用于宝马、奔驰、吉利、Fisker等高端车型。2024年上半年,公司陆续获得宝马追加的第六代全新电驱项目研发设计相关新订单,此前公司子公司与宝马集团奥地利斯太尔工厂已经就其第六代多合一电驱智能装备产线达成合作。公司将赋能宝马全新六代电驱超大型产线实现高度智能化、柔性化,并预计在数十秒内生产一台电驱,且共线生产多款电驱产品。宝马第六代BMW eDrive电驱技术和新一代锂离子电芯技术将使新世代车型的充电速度提高30%,续航里程提高30%。同时,公司上半年还斩获来自德国百年豪华车企关于高性能电驱转子的总装项目,整线年公司已为该德国汽车巨头成功交付数条高性能电驱复制线。前后桥主减速器。公司为全球顶尖主机厂的高性能四驱车开发前后桥主减速器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米,集成了两大模块共计25个全自动装配工站和6台机器人。产线运用先进的制造工艺,实现高精度的柔性化生产,采用动态模拟测量齿轮间隙,确保产品生产时就已处于最佳状态;可以快速换型,兼容3个系列7款不同型号产品的生产。公司为内燃机、混合动力驱动和纯电力驱动系统提供全面的生产解决方案,将创新的生产技术和数十年来积累的实力经验相结合,协助合作伙伴在不断更迭的技术革命中保持独有的竞争优势。包括传统动力领域的发动机和辅助装置(例如涡轮增压器,凸轮轴,扭力阻尼器,双质量飞轮,双离合器)、双离合器变速箱、分动箱,前后桥变速器、差速器等;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混合动力模块、电驱动和电动车桥、电机转子和定子、起动发电机等。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汽车安全系统、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公司在汽车行业拥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能够为汽车领域的整车制造商和各级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柔性化装配和检测生产线,产品可应用于传统动力汽车动力总成、汽车安全、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智能装备包括,后桥差速器的装配与检测生产线,可以实现快节拍,运用链条柔性传输系统实现柔性化快速换型,并配备了自动化生产管理系统;凸轮轴相位器的装配与检测生产线,高生产线节拍,运用环形柔性传输系统,可以快速换型,兼容多型号相位器生产,无线射频技术,实现完整过程数据的追溯,并采用先进自动化工艺技术。动力电池。锂电池产品结构精密,公司在电芯、电池模组、电池包方面都具备先进工艺和创新技术,比如电芯的各种成型工艺、焊接工艺、圆柱金属外壳技术;电池模组组装、焊接、堆叠、裁切等工艺;以及电池包组装技术。伴随中国本土客户海外市场快速扩张的需求,尤其欧美区域市场,以及欧美区域客户本地电池产线建设的需求,公司锂电池领域的智能装备与检测服务经验及过硬的技术实力,利用全球化布局实现客户资源共享、项目的就近交付及快速响应的本地化运维服务,成为本土企业向海外市场开疆扩土以及海外公司拓展电池生产业务的支撑和助力。公司始终保持对行业前沿技术应用的追踪研发,例如对直径46毫米系列大圆柱电池的装配与检测技术的智能装备研发,公司已服务中国电池头部企业实现在欧美地区的智能装备产线年上半年,公司中国区斩获上车兰博基尼软包动力电池包新订单,项目将发往客户德国工厂。随着欧美电池产业的发展,在前期为Romeo Power、戴姆勒、Valmet等提供多条动力电池模组装配与检测产线的基础上,公司有望斩获更多的装备业务。BMS智能装备。作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控的核心组成部分,电池管理系统(BMS)连接车载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主要对电池进行实时监控、智能充放电、对电池剩余电量健康状态的监测,可最终提升车载电池安全性及续航里程。公司自主研发出BMS全参数模拟仿真测试、BMS综合性能测试等核心专利技术,可实时模拟行车和充放电工况,在60s内完成目标BMS产品的全仿真测试和校准,加以公司全套数字化工业软件辅助监测,极大地满足了生产测试的需要,实现换型时间小于10分钟。随着新能源智能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汽车制造商更加专注于提高电池的能源效率,对BMS测试的精度、高效性随之提出新要求。公司相关智能装备已陆续成功应用于宝马、奔驰、吉利等终端OEM主机厂电池管理系统全自动化产线。电池连接系统。公司下游客户密切交流,共同开发自动化配套工艺,突破大尺寸CCS中巴片和隔离板高密度高节拍,完善激光焊接、热铆焊接、超声波焊接等核心工艺以实现兼容更大尺寸,同时保证和进一步提升一次合格率、设备综合率等关键指标实现大尺寸交付的产业化落地,助力CCS巨头们的稳定量产交付和降本增效能力。比如,与壹连科技的合作,公司赋能客户新技术新产品首台套产线的落地,同时实现产品的全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生产;同时,公司与客户计划在未来的3-5年持续加码对新一代CCS工艺和配套交钥匙工程的研发投入和智能化的迭代,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智能汽车头部供应链的领导地位。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系统。2024年上半年,公司与拥有175年历史的百年企业科德宝关于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系统达成合作,该装配项目将服务科德宝欧洲氢燃料试点工厂,产线电池将首先被应用到重载船舶海洋应用场景。公司作为智能制造方案专家,将共同参与氢燃料电池产品的研发工作,加速实现氢燃料电池制造过程全自动化,与科德宝共同推进燃料电池大规模工业化落地。电控/电力电子(高压升压快充)。凭借公司多年在高压充电设备生产线领域的深耕、钻研,公司进一步优化产线技术、升级软硬件、提高生产效能。公司的电动汽车升压模块装配和终检技术具备模块化、可扩容、安全高效的技术特点;高压升压模块产线结构灵活,可以适配不同生产空间;产线可以实现增加测试台的规划数量,支持产能扩容,产线全自动智能化。全球首次实现800V高压充电平台成功上车并量产落地的汽车品牌保时捷Taycan的高压升压模块装配产线由公司承接和交付。自动驾驶/ADAS。随着自动驾驶/ADAS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逐步渗透,4D毫米波/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会受益于汽车智能化的浪潮,更高性能4D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的商用落地,将会打开更大市场空间。公司助力某全球Tier1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完成4D毫米波/毫米波雷达的智能装备产线落地,相关产品已经上车上汽集团600104)最新款新能源汽车。公司凭借在环境感知、车辆控制两大领域多年储备的产品、技术和项目经验,已成功实现图达通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装配与检测产线的交付,该条智能装备产线可以同时将产线数据实现实时录入与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追溯性;具有高度柔性生产能力,可快速换型,完成多型号集成,确保设备的充分利用率和灵活性。此外,2024年上半年公司宁波与美国工厂分别获得客户最新第六代车载摄像头预装和总装项目,分别服务客户中国及北美工厂,每条产线万颗。公司宁波工厂在研发设计阶段优化摄像头预装和总装产线,这不仅大幅提升整体项目产线效率节拍,更为重要的是大幅降低客户生产制造成本。公司线控制动项目采用了磁悬浮传输系统,主打高速、高精和高负载,零部件可在系统的任意位置快速运行,进行无接触运动并实现精确定位,运行过程不会产生任何噪音或机械磨损,具备高度灵活性。公司研发的集成式线控制动系统解决方案能够助力汽车智能化转型,线控制动系统可以实现安装空间减少30%,重量减少25%,不仅有效简化高度自动驾驶冗余制动系统的安装,并且具备更轻更快的线控制动的技术优势,适应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高度自动驾驶的制动安全需求。公司凭借智能转向领域丰富的项目经验、出色的工艺质量,助力客户先进线控转向技术量产落地,实现转向系统与方向盘的完全解耦,提高系统容错性能并切合自动驾驶的需求。公司取得了代表行业尖端的SBW线控技术转向系统订单,产线产品最终将上车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公司还与某全球Tier1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关于线控主动式后轮转向系统(AKC)达成合作,由公司北美和中国区工厂共同定制,实现当地交付、本地服务,产线产品最终将上车小鹏、蔚来、极氪、奔驰等知名高端新车型。此外,2024年上半年公司中国区与耐世特汽车系统集团有限公司就智能转向系统滚珠丝杠智能制造项目达成新合作。此前公司已为耐世特研发、生产数条滚珠丝杠总装线,产线产品陆续上车国内本土自主品牌、中国造车新势力品牌。在客户拓展方面,公司已与采埃孚、博世华域、豫北转向、天津德科、CW Bearing等国内外知名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滚珠丝杠装配及测试领域展开稳定合作。热管理。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考虑到续航里程的因素,主要采用热泵的技术形式,热泵加热的方式电能消耗较低,从而降低电动车续航里程的损耗,且能与新能源电池、电驱、电控三电系统的热管理更好地集成。但是二氧化碳热泵系统运行产生的巨大压力,就要求电动压缩机生产环节中制造设备的高精密性、装配工艺的高度智能化、以及检测环节的高准确性。公司在新能源电动压缩机的智能制造上具备极大技术和经验优势,专注于为行业客户提供差异化、柔性化、精密化的装配与检测技术,可实现共线多款不同型号电动压缩机产品;并将生产节拍从30秒/件突破至20秒/件的行业顶尖水平;实验性新工艺自动动静盘智能分选及配对输出系统,更是赋能新能源客户在产品设计阶段实现最大的自由度。公司继为本土全球商用压缩机头部企业研发生产国内首条新能源汽车二氧化碳冷媒压缩机热管理系统产线后,持续获得了多家全球知名客户和中国本土企业的热管理系统产线)消费品及医疗事业部消费品。公司在消费品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凭借优异的生产品质和先进的技术方案,公司与宝洁集团、西门子、LAMY等形成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公司生产的消费品智能制造装备能够满足客户对于稳定、高效的生产要求,能够实现快节拍、数字化、可追溯等生产功能。在消费品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公司已形成响应速度快、新产品开发周期短、产品类别丰富、核心技术突出等竞争优势。在消费品领域,公司已实现供应电动牙刷、传统手动牙刷、电动牙刷充电器、电动剃须刀、脱毛器、钢笔、体温计、吸尘器、吹风机、门锁、沟槽式滚珠轴承、电源插座、温控阀、冰箱压缩机、其他白色家电零部件、香料磨粉机等产品的智能制造装备。医疗健康。在医疗健康领域,客户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安全性、洁净程度、可追溯性、资格认证、体系验证、精密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公司目前已开发了成熟的Meditec系列智能制造装备,严格遵照GMP规范要求。公司通过整合多种装配工艺和全过程检测与验证系统,医疗装备满足ISO14644-1洁净室8级生产标准,保证高洁净度的同时,还具备高速、高效、高柔性化技术特点。公司在医疗健康智能装备领域持续发力,主要聚焦体外诊断(IVD)、医疗器械、高值医疗耗材等领域。如在IVD医疗装备领域,公司已陆续为全球知名医疗巨头研发交付多个创新型项目,包括为医学诊断巨头Quidel(快臻集团)成功定制、交付超敏肌钙蛋白检测试剂盒装配生产线秒/件,一个小时内产出达1200件;助力全球医疗诊断企业VisbyMedical实现创新性抗疫产品PCR诊断便捷式设备全自动化量产。在医疗器械装备领域,公司与世界光学巨头客户就其全球首条医疗眼科类智能生产示范线达成了合作,通过应用标准化医疗生产模块,该眼科类手术用高值医用耗材产线万件。此外,在药物输送、手术诊疗辅助系统以及植入式医疗器械等领域公司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包括预装大容量可穿戴胰岛素注射笔、GLP-1受体激动剂自动注射电动笔等智能装备。依托全球协同优势,公司医疗器械领域发展势头良好,陆续获得国际知名客户的医疗器械和高值耗材订单。2024年上半年,公司分别斩获瑞士医疗巨头关于医疗口腔混合药物喷嘴装配项目、胰岛素注射笔相关装配订单。目前,公司中国区正在为下游医美客户研发、生产其核心医美产品的磁悬浮式高速智能产线,产线年产能将达到几千万件以上,产线具备高度柔性化、智能化水平,满足行业客户高产能、质量安全可靠的核心需求。同时公司中国区正为世界500强医疗巨头研发与生产电子诊断类医疗器械的大型智能产线。上述合作公司中国区项目团队均应用人工智能前瞻技术,在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各方面提升装备附加值。2024年公司将重点聚焦医疗智能制造领域,尤其加码医疗三类器械的研发投入。同时公司在医疗标机方面也将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发力医疗装备标准化业务公司。工业数字化智能工厂。工业软件是支撑数字化制造的基石,是工业革命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仿真模拟等新兴技术的主要载体,更是数字时代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工业软件在数字化制造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数据来驱动和实现精准生产,提高产线、车间、工厂的生产效率、良品率、资源利用率,以及柔性化制造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8款工业数字化软件,就是应用在数字化制造过程的工业软件。采用软硬件有机融合的方式,公司工业数字化软件被安装在自身或第三方智能制造装备上,在智能制造装备运行时的每一个节点实时采集、分析数据,并输出分析结果赋能客户实现生产管理、质量追溯、物料改进、效率优化、远程协作和预见性维护等重要生产功能,运用自研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工业软件piaAI,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实现产线持续的生产效率提升、装配工艺的优化、装配物料的改进以及柔性制造的实现等。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司正在积极研究探索。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大模型越来越成熟,如果要使其成为具备某一领域泛化的、柔性能力的垂类大模型,需要通过该领域的私有数据以及行业积累数据,进一步训练人工智能。公司联合微软共同研发,在基础算力及通用算法大模型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技术自主编程,利用公司多年沉淀的关键工艺数据,不断喂养、训练机器视觉,形成“视觉AI”行业领域模型。公司在经营管理、研发设计、客户装备三方面充分应用AI技术,不断提升研发能力,提高装备附加值。在经营管理方面,目前公司已经利用人工智能作为管理工具提升效率,并部署人工智能作为开发工具,实现部分软件编程等开发工作;利用AI技术在智能用料评估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得益于全球化、宽领域的布局优势,公司拥有海量工业制造场景数据,以及积累了众多相关的技术和人才。在此基础上,公司正利用丰富的制造数据,训练更具针对性也更垂直的模型或算法,并利用这些模型工具,赋能客户研发更高端、更智能的装备。2024年,公司自主研发的“视觉AI”垂直模型,成功应用到客户汽车高温传感器产线,实现客户产线核心工艺激光焊接的综合良率从85%提升至95%,降本增效显著。同时,公司“视觉AI”垂直模型也成为公司斩获与该客户第四条复制线项目的关键因素。近期公司自主研发的预测性维护“AI“大模型成功应用与本土医美巨头电子验孕棒装配及测试项目,用于关键制造数据的切刀预测性维护的同时,大大减少停机时间,以确保工况稳定,帮助客户大大降低电力、时间等制造成本。公司正在加快研发并逐步推出更多垂直模型,应用到更多产线工位的不同工业场景,最终赋能自身及客户研发能力的增强、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提升自身装备附加值以及市场竞争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在已推出的第一代人形机器人本体贾维斯1.0的基础上,续推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本体,计划在近期推出贾维斯2.0。公司利用最了解智能制造痛点的优势,将研发多种专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在公司为客户定制的智能装备中,以弥补工业机器人的短板,并计划向市场销售该类专用具身智能机器人。以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领域落地应用的商业闭环为牵引,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商业化,并推动人形通用本体的迭代发展。公司受益于在车载及工业传感器领域丰富的技术储备,在2024年6月推出了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套件,包括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150线纯固态激光雷达、多光谱摄像头、超小型高精度光纤IMU等,技术参数针对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了专门优化,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公司以智能工厂的机器人应用落地为目标,先后与智元机器人等三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并持续推动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量产应用。公司设计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摆线型减速器,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高集成度的人形机器人一体化关节。一体化关节具有稳定性高、耐冲击、响应速度快等技术特点,目前该产品已经应用在自研的二代人型机器人系统中。根据Custom Market Insight Team进行的市场调研,2022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达2,556亿美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2,996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7,888亿美元,2023年至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4.1%。2020年以来,随着各个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不断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创新高,渗透率快速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领跑全球,根据中汽协发布数据,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量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相较2022年高出5.9个百分点,产销量创历史新高。欧洲和美国新能源汽车紧随中国加速发展。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VDMA统计,2019年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驱、电力电子、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等核心部件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欧洲和美国相关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面临广阔的增长空间。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方案》提出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绿色装备推广行动、实施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行动四方面重点任务。其中明确,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此外,《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精益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链接,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打造数字化车间。围绕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工厂。设备的更新改造是以存量市场为基础,依托智能化、数字化等新技术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本轮更新改造政策加持下,公司会积极把握机遇,获取更多的业务订单,促使公司经营业绩稳步提升。3)医疗器材市场的持续扩大将有效带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装备市场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家医保集采政策的落地实施将带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高速发展。2023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1.27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长10.4%,市场增速快速增长。而政府集采政策的实施又将进一步推进医疗器械和高值耗材“国产化”的进程,极大地推动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实行进口替代。持续扩容的医疗器材市场和对医疗器械技术及产品质量的极高要求,将有效带动包括医疗耗材、医疗设备、体外诊断等相关领域的智能制造装备需求。4)“机器人+”推动工业机器人高景气,智能制造向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聚焦技术创新、具体应用,鼓励帮扶机器人产业发展,助力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做大”到“做强”,在国内推进进口替代,并在海外扩大市场份额。“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计划2025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增速超过20%;2035年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信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FR数据统计,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增长至55.3万台较201年增长5%。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总价值约为339亿美元,到2026年可达到610.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12.50%。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目前占全球市场约近52.5%,也是近年来销量增长最快的市场,进而带动智能制造行业快速发展。2021年底,八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未来,工业企业将逐渐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工业数字化软件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主要国家均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工业数字化软件行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随着生成式AI人工智能在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结合消费、制造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数字孪生、仿真模拟等各类应用场景,AI赋能产业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22年我国AI产业规模达到1,958亿元,AI的产品形态和应用边界不断拓宽。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制造业多个环节,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均可以进行应用,随着渗透率的提升成熟度亦会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完成工程设计中重复的低层次任务,并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更具有创造力的产品设计;在安排生产计划中,人工智能可以进行需求预测,智能排产。人工智能可以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历史数据,包括销售历史数据、供应链结构、产品价格等数据,做出更加准确的需求预测,使企业更好地安排生产计划,管控成本,降本增效;同时也可以在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生成最佳生产计划。此外,通过人工智能结合工业数字化软件的应用,可以进行预见性维护、生产工艺优化、智能化产品检测等。人工智能不断基于工业企业生产形成的数据,不断进行迭代,优化设备运转、工艺流程、提高检测效率、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设备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当前人型机器人板块明确获政策支持,有望缩短技术迭代周期,加速产业链形成。包括山东、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纷纷给出了人形机器人发展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补齐产业链短板,北京发布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人形机器人落地和核心零部件落地节奏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国际投行预测,在理想状态下,若机器人软硬件在短期内产生重大技术突破,实现具身智能的同时年均降本达到20%,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空间有望在2035年达到1,540亿美元,接近2021年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市场空间,2025-203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4%;若是在乐观情况下,人形机器人的出货量有望在2035年达到100万台,市场空间2025-2035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59%;而即使是在悲观推测下,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在2035年也有望达到60亿美元。从劳动力替代角度来看,预计2025年-2028人形机器人厂商达到两年投资回报期,2030年-2035年客户端达到两年投资回报期。2024年上半年,公司进一步巩固和优化核心技术,加大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创新投入,并在多点位压铆、单向阀等领域新增2项核心技术。公司拥有宁波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消费品、机器人等应用细分领域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并在多点位压铆、单向阀等方面取得初步研发成果。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已拥有专利146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04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66项。报告期内,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海外通胀高企利率水平保持高位,公司海外业务成本抬升。此外,国内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竞争加剧,对公司的经营造成了较大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12,017.48万元,同比增长12.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039.56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993.84万元。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515,486万元,较期初下降0.02%;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174,143万元,较期初下降4.81%。公司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17.69%。新接订单9.2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59%,期末在手订单总额约39.91亿元。(一)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医疗健康以及工业数字化领域,业务拓展势头强劲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以智能化为主题的汽车革命带动汽车产业的巨大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智能化的渗透率将会快速提升,也给产业带来了众多挑战与机遇。公司积极拥抱新能源智能汽车变革,在电驱系统、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自动驾驶/ADAS、智能座舱、电力电子等细分应用领域持续发力,基本实现新能源三电系统、自动驾驶/ADAS系统、热管理系统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全覆盖,并不断向下一代电驱系统、大圆柱电池装备、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线控系统等前沿技术装配和检测领域扩展,不断拓展前沿技术领域技术,提供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丰富智能制造装备种类。在医疗健康领域,公司的MediTec系列生产系统严格遵照GMP规范要求。通过整合多种装配工艺和全过程检测与验证系统,医疗装备满足ISO14644-1洁净室8级生产标准,保证高洁净度的同时,还具备高速、高效、高柔性化技术特点。报告期内,公司在体外检测、药物输送、手术诊疗辅助系统以及植入式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依托全球协同优势,公司医疗器械领域发展势头良好,陆续获得国际知名客户的医疗器械和高值耗材订单。未来公司将依托已有的优质客户基础和技术储备,加快开拓具备较大发展空间的医疗设备领域,持续开拓国内及海外医疗设备智能制造业务。在工业数字化服务领域,公司在不断探索将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5G、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于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公司依托宽行业、多客户的项目经验,自主研发了系列工业软件,通过数字挖掘,积累项目经验,进一步赋能客户实现智能制造。公司在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装备的同时,也在着手为全球客户提供智能化车间(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积极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满足提高产品可靠性和高端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以及新技术与工艺结合的模块化生产单元,建设基于精益生产、柔性生产的智能车间和工厂,持续大力发展数字化设计、远程运维服务、个性化定制等模式。下一步,公司将紧紧抓住中国智能制造开拓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大力拓展该类业务。公司高度重视前沿领域的研发,公司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司正在积极研究探索。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大模型越来越成熟,如果要使其成为具备某一领域泛化的、柔性能力的工业大模型,需要通过该领域的私有数据以及行业积累数据,进一步训练人工智能。公司联合微软共同研发,在基础算力及通用算法大模型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技术自主编程,利用公司多年沉淀的关键工艺数据,不断喂养、训练机器视觉,形成“视觉AI”行业领域模型。公司将在研发设计、客户装备赋能、经营管理三方面进一步加大AI的应用,不断提升研发能力,提高装备附加值。公司将利用AI技术,在研发阶段充分发挥公司宽行业、长时间、多装备所积累的海量数据603138),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赋能装备制造行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利用AI技术在智能用料评估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实现降本增效。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受益于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经验积累,如在piaAMR机器人上的激光导航、视觉系统等技术应用,成功推出了公司第一代人形机器人本体贾维斯“JARVIS”。公司拥有丰富的工业机器人经验和长期的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经验,结合人形机器人的实际需求,目前在执行器、传感器领域均有所突破。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成熟需要产业力量长期、大量的投入,公司一方面大力研发机器人本体设计制造,尝试智能制造应用场景的落地应用;另一方面通过自研以及与行业优秀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等方式,共同寻求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以及产业化落地。公司人形机器人产品将会有进一步突破,推出公司第二代人形机器人本体以及相关执行器、传感器部件等。公司以全球化的布局,深化全球协作及本土化的服务发展海内外客户,公司立足中国,并在德国、奥地利、加拿大、墨西哥、克罗地亚合计设有8大生产、研发基地和4处服务技术中心,在亚洲、欧洲以及美洲实现全球业务布局。在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中,西方国家或组织出台了包括《通胀削减法案》、《净零工业法案》在内的多项对其本土企业清洁能源行业生产制造进行高额补贴的法案,相关法案会对工业企业的投资计划产生较大影响。公司凭借全球化布局的优势,相关法案前期对公司造成的影响程度较低,结合公司在新能源智能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积累多年的研发实力,由中国总部牵头,中国、欧洲、北美三地公司紧密协同合作,陆续为全球知名整车厂和汽车零部件头部企业成功交付多条自动驾驶领域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线控转向等产线与项目。近几年来,随着汽车产业新能源转型、智能网联化趋势的加速,工业自动化市场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变革,公司国内子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机遇、中国区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深度应用和加速迭代,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人和生产线上的逐步应用,智能制造产业正经历深度技术和需求的双重变革。公司作为全球化公司,具备了从国内向海外输出管理和特定技术,并深度发掘海外传统工业自动化技术优势、客户资源、项目管理等优势前提下,国内国外结合,提升经营绩效的能力。针对这些条件,公司总部在深入调研和准备的基础上,梳理了公司全球各子公司和业务板块的技术、客户、管理、人才等方面的能力及因应智能制造市场新发展的战略聚焦。公司进一步创新变革“全球协同,深化全球协作机制”,公司业务和管理模式以全球核心客户、产品技术为主轴,成立了汽车动力总成及电驱系统事业部、新能源储能及电池事业部、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测试技术事业部、消费品及医疗事业部、数字技术和服务事业部五大全球事业部。针对全球核心客户,以全球大客户经理、区域客户经理分级管理和协作为依托,拉通销售端、交付端、售后服务端,加强和客户的多维度深度合作;针对公司积累的拳头技术,确立了二十几个产品系列,由全球产品经理统一管理,在非标定制项目化的历史积累上形成相对技术领先、工艺成熟的产品系列,提升产品应用和开发的核心技术竞争力;针对全球客户多地交付的平台型复杂项目,以旗舰工厂(Lead Plant)为依托、集中优势资源成立平台项目经理组,由事业部项目总监总负责,确保统一标准、全球高效敏捷交付。公司通过对“人才、技术、采购、客户、服务”的全球资源协同整合来进一步实现规模效应,在不断增强全球人才队伍的同时,通过遍布全球的团队与专家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且便捷地为全球客户提供核心技术解决方案。公司将持续发挥公司全球布局优势,将中国区的客户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项目经验优势与海外子公司的技术人才优势、就地服务优势和客户关系优势等紧密协同,通过全球子公司之间在业务拓展、装备研发、装备制造和就地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提升公司在海外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此外,公司在新能源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消费品、工业机电及工业数字化领域亦在不断深化国内外合作,加强全球协同。(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赋能设备更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公司始终根据行业及市场前沿需求进行研发的策略,坚持新产品新产线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满足客户线体改造等设备更新需求,持续为全球客户和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赋智赋能”。报告期内,在智能装备领域,围绕机器视觉智能检测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机器人等方向进行重点关注并积极布局;在新能源智能汽车线控底盘、ADAS系统、高性能电驱、热管理及电力电子等领域,以及医疗健康、消费品装备制造领域围绕下一代技术开展研发工作。报告期内,为持续提高公司服务和产品竞争力。公司已经建立了标准化设计及生产模块,具有丰富的可供客户选择的生产工具系统模块,包括精益生产系统、机器人系统、气动和伺服系统、伺服转盘系统等,保证了公司产品的高效性。公司持续在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上,聚焦产品形态创新,在长期项目实践和经验积累的成果上,进一步提高业务标准化/模块化升级转型,面向客户需要,在标准化/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方案定制,依托公司内部标准化平台的开发环境,将工艺、流程、系统等模块进行整合,提高公司需求响应速度,缩短服务响应时间,提高公司项目交付效率。未来,公司还将持续通过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于智能制造装备结合公司自身工业数字化软件技术,探索新的标准化模块、工艺、流程等。公司持续推进经营管理体系优化建设,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公司秉承“全球协同”的经营理念,对销售、研发、采购、项目管理等相关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手段进行持续优化,深入开展降本增效、挖掘内部经营潜力的管理提升工作,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公司深化事业部制改革,发挥各事业部在行业分析、深化研发、拓展客户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公司强化全球的供应链管理,整合全球采购资源,落实“最优成本国”政策,有效防范全球供应链风险,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公司加强项目管理,全方位管控方案设计、项目接入、深化设计、项目执行、售后服务等环节,降低项目风险,提高项目质效。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业利润-3,838.81万元;利润总额-3,823.3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039.56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993.84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02元。目前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可能对全球范围内汽车工业、工业机电、消费品、医疗健康等行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海外通胀高企利率水平保持高位,公司海外业务成本抬升。此外,国内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竞争加剧,若公司不能持续向主要客户进行销售或及时开拓新客户,加强对海外项目的管控,提升盈利能力,将可能造成公司经营业绩下滑或亏损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宏观经济也受到国内、国际多种复杂因素影响,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目前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对智能制造装备下业的需求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造成相应影响,这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市场需求,并可能造成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成果波动的风险。公司所处行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处在快速发展期,及时研发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公司新能源智能汽车、医疗健康、消费品及工业机电等行业客户对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不断提高,发行人需要对现有产品及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不断探索将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5G、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公司产品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公司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对发行人保持并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但技术研发与创新存在研发方向和目标定位不准、研发效果未及预期、研发成果取得时间与市场需求启动时间不匹配等固有风险,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将对发行人核心竞争力及盈利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公司项目执行周期较长,从合同签订到通过终验收确认收入,公司的项目周期主要集中在6-24个月左右的时间,部分大项目具有项目金额大、执行周期长、项目环节多且复杂、专业性强等特点。公司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通常涉及方案设计、系统构建、系统集成、调试运行等工作。报告期内,公司执行与储备的项目数量增长较快,项目可能存在因不可预见的因素造成项目延期和项目亏损等问题,从而对公司经营成果及后续业务开拓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优势,在齿轮动态装配、仿真测试、激光焊接、性能测试、自动装配、工业数字化软件应用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公司始终根据行业及市场前沿需求进行研发的策略,在智能装备领域,围绕机器视觉智能检测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方向进行重点关注并积极布局;在新能源智能汽车线控底盘、ADAS系统、高性能电驱、热管理及电力电子等领域,以及医疗健康、消费品装备制造领域围绕下一代技术开展研发工作。公司不断探索新技术、新领域的研发创新,积极应对汽车智能化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主动安全驾驶辅助系统、汽车远程信息处理系统等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实现了灵活、高适应性的智能装配测试系统在上述应用的创新应用。已经实现了行业前沿的多合一电驱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激光雷达以及4D毫米波雷达系统、线控制动系统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整线交付,在所及多个相关领域的智能制造装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技术方面,公司实现了全球化研发布局,有助于公司紧跟行业技术前沿及未来发展趋势,巩固公司的技术研发领先性。公司自主开发了前沿的工业数字化应用软件及服务,公司通过技术共享,实现了对包括德国工业4.0在内的全球智能制造前沿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公司高度重视前沿领域的研发。公司在机器视觉领域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力度,设计出适用于自动化行业的机器视觉检测系统,可用于检测(灰度、缺陷、坐标、距离等)、识别(OCR、颜色等)、引导、组装、读码、3D无序抓取等项目,算法综合运行时间小于1秒。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和边缘设备算力的提升,AI与机器视觉的结合成为一种趋势,公司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服务于自动化产线中的机器视觉检测和组装应用需求。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研发有效促进了零部件组装和检测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与升级,提高了对生产环节的追踪追溯管理、检测流程效率和准确性,大幅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公司在汽车领域积极拓展新发展方向,报告期内,新增电子光学主动对焦设备研发项目,主要功能包含有图像传感器检测、涂胶、主动寻找最佳焦深点等,旨在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AA(Active Alignment简称AA)设备,打破摄像头模组装配测试环节的技术壁垒,提升电子光学对焦设备的灵活性、效率和可持续性,为车载摄像头模组客户提供高精准、高集成、高可靠性的全套解决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公司针对体外检测、药物输送、手术诊疗辅助系统以及植入式医疗器械等方向发展持续助力。报告期内,为实现在医疗注射笔类领域的装配核心技术积累与可持续性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同类产品装配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公司深入研发医疗注射笔类装配项目,建立技术门槛,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医疗设备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满足未来生产的发展需求。随着政策的稳健落地和行业规范化浪潮的到来,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创新将助力其在未来竞争中取得优势,推动行业整体向前发展。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从场景开发出发,和多家机器人公司合作,在真实客户场景下不断验证人形机器人的功能可行性。公司在研发第二代本体机器人产品的同时,顺利推出了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套件,包括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150线纯固态激光雷达、多光谱摄像头、超小型高精度光纤IMU等,技术参数针对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了专门优化,达到了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公司服务的主要客户群体包括戴姆勒、宝马、大众等整车制造商,采埃孚、麦格纳、博格华纳、美国车桥、均胜电子600699)、吉凯恩集团、大陆集团、法雷奥等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以及宝洁集团、西门子、罗森伯格、ETI、LAMY、罗氏集团等工业、消费品和医疗健康类企业。最近两年公司前二十大客户的平均复购率为80%,体现了公司较强的竞争力。公司主要客户示例如下: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公司获得了客户的肯定与更广泛深入的全球业务合作,拥有服务于全球客户的广泛服务案例,与下游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公司的持续、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户基础。在运营管理方面,公司具有丰富的跨国、跨行业项目运营优势,特别是在对单一合同金额较大、项目技术复杂、新一代技术类的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核心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从业经验与企业管理经验。公司建立了适应国际型企业的规范管理结构,并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及产品定位,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公司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ERP、PLM等系统的建设有效提升经营水平与管理效率。在项目实施管理方面,公司为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报告期内公司累计交付了近千套智能制造装备,拥有丰富的项目实施及管理经验,从方案设计、项目进程、安全执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规划了完整的服务内容,有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成功交付。同时,通过不同领域的诸多项目实施,公司培养了的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团队。公司是立足中国的全球化企业,秉持“全球协同、海内外市场双轮驱动”战略,持续以全球化的布局及本土化的服务发展海内外客户,公司立足中国,并在德国、奥地利、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克罗地亚合计设有8大生产、研发基地和4处服务技术中心,全球协同、协作优势较为显著。公司客户多为各领域的全球知名企业,公司服务的中高端客户为保持产品质量和标准的统一性,更加注重全球统一采购的模式。公司凭借全球业务布局的优势,可实现客户资源及需求信息的相互共享,从而有助于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通过全球销售和市场协同,公司全球订单协同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取得宝马、采埃孚、博泽集团、宝洁集团等位于中国和欧美的多条智能装备生产线项目。通过客户和市场协同,公司在国内实现快速切入全球核心客户供应链体系的目标。不同于传统的以工业控制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公司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了自主开发的工业数字化应用软件,结合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数字孪生、5G、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同时配备云服务决策系统,利用智能制造装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智能制造装备的优化。目前公司已经开发了piaOptimum、piaDynamics、piaLineController、piaBottleneck等工业数字化应用软件,已成熟应用于公司各类智能制造装备。公司的工业数字化应用全套解决方案提供的是一个通用的,针对生产的轻量化云端应用。公司通过海内外数十年的项目经验,自主研发数字化优化模型能够适用于大多数智能制造装备,从而极大地缩短了软件系统的交付周期。公司工业数字化应用整体解决方案已用于戴姆勒、采埃孚、吉凯恩集团、SHW、麦格纳、均胜电子等客户的数字化车间改造。通过工业数字化应用软件及服务赋能,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交付效率、成本控制、客户服务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公司立足于客户的需求和增加投入产出比率的原则,建立了标准化设计及生产模块,具有丰富的可供客户选择的生产工具系统模块,包括精益生产系统、机器人系统、气动和伺服系统、伺服转盘系统等,保证了公司产品的高效性。公司标准化的设计及生产模块系统是公司长期项目实践和经验积累的成果,系统模块稳定性较高,有利于缩短项目周期,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公司持续在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上,聚焦产品形态创新,进一步提高业务标准化/模块化升级转型,面向客户需要,在标准化/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方案定制,依托公司内部标准化平台的开发环境,将工艺、流程、系统等模块进行整合,提高公司需求响应速度,缩短服务响应时间,提高公司项目交付效率。未来,公司还将持续通过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于智能制造装备结合公司自身工业数字化软件技术,探索新的标准化模块、工艺、流程等,使公司产品保持较高的技术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最新!苹果爆料,9月将有新款发布,A股产业链提前异动!北京5G-A正式商用,三大电信巨头获机构扎堆关注

  越野改装件龙头企业天铭科技半年报营收净利双增长,汽车越野改装件市场需求强劲,机构看好公司成长潜力

  已有54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69亿股,占流通A股37.03%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3.72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7.601亿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61.88%,股份类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提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