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研究
深切缅怀 周光召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中国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5岁。
周光召于1996年5月和2001年6月先后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2006年5月被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他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科协发展大局,直接领导并创立了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精心指导打造青年学术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交流品牌,通过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等奖项拔擢才俊、奖掖后学,举荐表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制定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设立了“全国科普日”,身体力行地甘当科普工作的“领路人”和“开路小工”,他始终强调,全心全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协工作的生命线年,时值光召主席八十华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周光召与中国科协》一书。今天,我们精选书中内容,重温其深邃思考与独到见解,深切缅怀其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寄托无尽哀思。
中国知识分子需要有一个温暖的家。周光召对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工作十分重视,他始终把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从坚持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和党领导的人民团体的性质、宗旨出发,反复强调——
要切实树立科技工作者在科协的主体地位,要从党的群众路线的高度,把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作为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把依靠科技工作者作为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把科技工作者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
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通过科协来做好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事。中国知识分子需要有一个温暖的“家”。我们科协这个“家”一定要尊重每一个科技人员,我们每个人在外面都会遇到种种问题,我们要通过努力地工作,让科技工作者在科协这个“家”里得到理解、得到支持、让他们恢复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一个再振奋起来去奋斗一番新事业的精神力量。
“家”要努力发挥三方面人的作用:一是发挥在职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努力解决在职科技人员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二是继续发挥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三是要重视发挥自学成才科技人员的作用。
这个“家”没有学派、部门、年龄的限制,在这里能够充分发表意见,畅所欲言,成为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场所。
必须为科技工作者成长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遇。周光召还积极倡导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建设,推动有利于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政策落实。他始终要求——
要为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尤其要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和非公有制企业的科技工作者,还要注意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的形成。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工作者不必妄自菲薄。欠发达地区政府也不要单纯迷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一定要处理好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
欠发达地区要特别注重发挥引进人才的带动作用,欠发达地区需要引进的是关键人才,在引进关键人才的带动下,形成一支自己的人才队伍。大量的人才还要靠本土,对本土人才的培养要和引进人才结合起来。
育人做伯乐,莫如做朋友。青年科技人才是周光召密切关注和付出精力最多的群体。他认为——
科技发展的机遇总是存在的,能否抓住机遇,最根本的在于人才。必须培养一批在科学研究和科技企业方面的一代新人,要有一批新鲜血液。
和谐的科研人文环境建设也是中国科协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宽松、自由而规范的科研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是原始性创新成果出现的保障。为此中国科协除为科技工作者做好硬件的服务,也应该做好软环境的建设。
一要树立求真唯实的“家风”,加强学风道德建设,规范科技工作者自身的行为;
二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家的精神,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从自身做起,担负起营造科研人文环境的重任。
发挥中国科协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作用。在周光召领导下,中国科协创立学术年会制度,打造了青年学术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品牌,努力营造贯彻“双百”方针的学术氛围,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了中国科协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作用。他认为——
中国科协要发挥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作用。学术交流要促进学科发展和创新,学术交流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要创造条件,搭建不同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大力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上的自由争鸣,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科技学术期刊,必须走精品化、国际化之路,要加强学术期刊的基础性建设,提高办刊质量,扶持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广泛影响的学术期刊,并探索学术期刊的国际化。
学术交流要为促进学科发展和创新作贡献。周光召认为“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创新思想的源泉”。他指出——
随着科学技术在近现代的蓬勃发展,新思维、新理念、新发现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学科发展将会出现新的分化与整合,尤其是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更会使科学与技术趋向于综合性、整体化发展。
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时代,要学会把其他学科发展的成果运用到自己这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要有所创新,善于学习。
要实现自主创新,就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以跟踪为目标,必须瞄准新生长点,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实现途径,要根据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和国情,在学科交叉的生长点上,扬长避短,以超越为目标,有选择地制订独特的发展战略。
学术交流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周光召始终强调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要走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道路,要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他特别强调——
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要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国科协要组织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工作。
经济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在经济建设中科协组织大有作为,科协可以鼓励所属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发挥科学家的群体作用,组织科研人员就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学术交流,了解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把相关信息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科协是公益性科技组织,没有部门利益、没有团体自身的利益,有理由、有条件、有必要站在全局的立场,站在长远的、发展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负责任地去提出建议。
决策咨询建议要能够经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界要负责任地提出咨询的意见。有些建议意见从一个地方发展的立场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从全局看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市场问题。他反复告诫科技工作者不要只为某一个地方自身的利益着想,还应该从全局的、历史的、长远的、科学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些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要能经受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学术交流要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特别要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政治和环境、气候都处于不断变动的今天,影响全局的突发性危机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有科学依据的快速决策和正确的应对措施是一个国家能否战胜危机,取得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而科技界应是承担快速反应并提出应对措施的骨干力量。学术交流是凝聚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研讨突发事件中应对措施,加快知识共享,协同作战,迅速找到科学的应对办法,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的一种好的形式。
学术民主和自由争鸣是繁荣科学的唯一途径。周光召历来重视科研环境和学风建设,他认为——
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活跃学术思想,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贡献。
中国科协要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探讨争鸣,培养和激发创新思想,为培养造就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科学普及要以“四科”为基石。在1996年2月召开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周光召作了题为“加强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的讲话,强调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科学活动和科普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一讲话和周光召后来的许多论述,为“四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理念在国家制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确立重要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科学传播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科学交流”“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其中每个层次各有特定的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方式和社会效果。
第一层次是“科学交流”,即科学家与同行之间的交流;第二层次是“科学教育”,即由受过科学专业训练的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其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或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第三层次是“科学普及”,或称“科学大众化”,即受过科学教育的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科学知识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科学精神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是科学本质的反映,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一个国家是否有竞争力,一是取决于技术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是全民族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问题。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方法,办事认真的民族,一定会很快赶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
推动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在他担任中国科协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的10年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制定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两个事关中华民族千秋大业的法制建设成果中,凝聚着周光召的拳拳之忱和满腔心血。
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后,周光召指出——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是,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摆到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从整体上进入大幅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成熟时机。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水平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也需要素质良好、道德高尚、勇于创新的亿万劳动者大军。科技创新与公众的科学素质就好比船和水的关系,水涨才能船高。而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的科普工作,就是涨人民群众科学素质之水,扬科学精神之帆,行科技创新之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之进程。
甘当科普工作的“开路小工”。2004年5月16日,周光召在北京科技周“第二届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就科普的根本任务发表见解——
科学技术普及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科技传播活动,它的根本任务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从科学实践中升华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传播到社会各个方面,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他们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如果中国的公务员在没有进行科学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业务活动,中国将难以持续发展。
同样,领导干部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其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还极大地影响周围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拥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知识创新管理能力,是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2000年6月17日,周光召在全国科普创作研讨会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科普工作的价值。他说——
最近这几年,我经常作一些科普报告,深深感到科普工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每一次报告都花了很多时间,但还是不能满意,这是非常艰巨的劳动,应该让社会了解科普的劳动价值绝不低于科研劳动的价值。
2006年3月20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周光召再次强调了科普工作的意义,他说——
那种认为“科普是小儿科,没有科研成果的人才去做科普”的观念需要转变。并不是好的科研人员就必然能写出好的科普文章,在很多场合,完成一篇能使受过普通教育的外行愿意读和读得懂的科普文章,并不比写一篇给同行看的学术文章容易。
为国际科技合作铺路搭桥。在借鉴国外科研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周光召还十分重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高新技术,特别是在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科技交流和合作时,多次强调科协的工作要注重实效。
增进港澳台地区科技界对祖国的认同感。周光召十分关心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他在2004年7月“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指出——
面对激烈的全球性科技竞争和挑战,两岸科技合作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开展两岸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通过同行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这也是两岸学术界和科技团体长期以来致力的目标。
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国际交流。2002年8月,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周光召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强调——
人类正迈进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进步。这一趋势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既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同时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奋力拼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正在到来的人类知识经济时代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科学研究是国际性事业,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隔绝的情况下获得成功,在数学科学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义尤为重大。数学作为一种普遍的科学语言,可以说是地球上不同文化相互融合交汇的黏合剂。我们愿意为促进数学科学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只能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国内最早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做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周光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呼吁——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实现科技发展目标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领域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尤其重要。
科技工作者作为掌握先进生产力和创造先进文化的群体,要努力探索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世界上率先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的生产方式,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建设高度健康文明、实现社会公平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科学技术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解决诸多重大的、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和矛盾,有赖于在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基础研究,在鼓励自由探索的同时要强调与国家目标的联系,增加对战略性基础研究的投资。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基础研究规划应当为国家的高技术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资源勘探、开采和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等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基础研究的成果和人才应当及时向应用开发转移。
不同研究计划之间应当各有侧重,同时要有机联系,相互衔接、促进和补充,人才和成果的转移要统一协调和规划。同时,基础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有密切的学术联系和相互关系,自由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一旦有了成果和应用前景的苗头,就应当加快发展并及时转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
科技工作者要勇于“颠覆性”创新。周光召对创新的定位和内涵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
要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允许失败,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敢于标新立异,不应该有权威意识,要树立自信心,开展学术交流,发展学科交叉融合,让创新思想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迅速成长。
创新要由富于创造性和掌握知识的人来实现。只有造就一批掌握知识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才,形成创新团队,培养创新文化和环境,在强有力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才能由知识提取新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去实现超越。
对于学会的改革与发展, 重要的在于思考和研究科技社团得以产生的原因,以及后来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东西。
突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在团体中的主体地位,竭诚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
要坚持民主办会,走自主活动、自我发展、自我决策的道路,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又符合团体自身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不断增强凝聚力、影响力和实力。
科协的价值,就在于是超部门的,只有国家的利益,科协的利益包含在国家利益之中。
要树立深化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必须主动投身改革大潮,增强科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光召同志的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以及在长期科技创新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宛如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创新建功的时代征程。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