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研究

把精神卫生融入“大健康”

2024-08-1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口述人:王祖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原院长、中国精神卫生内观疗法奠基者和开创者)

  1962年,我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曾名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实习,到1964年我选择留在那里工作,我亲历、见证了上海市精神卫生健康事业近60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精神科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逐渐步入正轨。1953年,上海就筹组首届神经精神科师资进修班。1958年,在我国精神医学创始人之一粟宗华教授的倡导下,上海精神科人才史无前例地“大联合”,筹建了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从此以后,上海精神卫生事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很快,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就成为上海市精神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到上世纪60年代成为全国精神科最有影响的单位之一。

  我特别要提的是“三级防治网络”。临床发现,精神病人病情反复,康复过程漫长,要解决精神病人的住院难,必须建立一个覆盖全市的三级工作网络,让更多患者得到有效治疗,让他们“有家可归”。因此,上海率先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病社区防治网:在当时的各区县培训精神医学人才,在每个区设立一个精神病防治站,下设多个精神病康复站。当时全市共有10个区县防治站和100多个康复站,形成一张纵横上海的社区精神病防治网络。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来上海参观时,充分肯定了上海独创的精神卫生防治三级网络,称之为“上海模式”,国家卫生部也表扬了上海精神卫生事业的起步之快。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市精神病防治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市各郊县精神病防治院,对当时被“关锁”在家中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发现被“关锁”的患者129人,大多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以及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等原因,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出此下策”,以防患者自伤与伤人。

  早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抗精神病药物就被引入我国,但当时国内对这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和疗效尚不完全清楚。于是上海率先开展精神药物的临床毒理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试验论文。

  当时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严和骎教授就积极联合某制药公司共同开展“上海市九县一区使用长效安定剂——安度利可治疗慢性关锁精神病人”的科研工作。两年后,这129位患者的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他们身上的锁链终于被解开了。

  1991年11月,“氟哌啶醇葵酸酯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病例”的论文在全国精神药理会议上获得一等奖,“解锁工程”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龙8头号玩家

  看得见的锁链可以打开,看不见的心结如何解开?临床治疗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患者家属的心声,有抱怨、失望甚至绝望,更多的是无休止的悲痛。能否为这些家属提供一个“家园”?1992年,时任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院长的严和骎教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成员包括专科医生、心理学家、护士,还有患者家属。精神疾病治疗,不能局限于医院内,更要拓展到医院之外,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给予这类特殊人群以最大帮助。上海又一次走在全国的前头。

  1985年,我前往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在那里,我深入了解内观疗法,并收集相关资料。回来以后,根据进修期间的学习,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我们的精神科杂志上,随后就开始推广这种疗法。

  引进内观疗法对于心理以及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项革命性的改进,后来我们把这种疗法向全国推广。到2000年,内观疗法在国内开展得很不错。2005年,我们举办国际内观疗法大会,日本、韩国、美国、菲律宾以及其他国家都有专家来参与。然后,我们开始申报将内观疗法作为一种规范性疗法,先后得到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政府和国家卫生部门支持并批准,如今这已是医院病房正式开展的治疗项目。

  精神科医生是一项高危的职业,随时随地面临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但我们早已习惯了。其实相比我们医生,病人更苦。他们不仅身患疾病,还会遭受很多歧视——连我们这行的医生都会被人投以异样目光,更别说病人了。所以,我常常想,我们工作做得更细致些,就可以让病人更好受些。以己度人,经常想想病人,对于有精神疾病的人,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多些关心。消除对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我们在路上,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达成共识,努力营造和谐的、抱持性的环境,任重而道远。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为1%,但心理障碍等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为10%-20%。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们就开展心理治疗研究,老院长严和骎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医学心理学概论》,成为我国第一本医学心理学专著,对推动和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心理学作出开拓性贡献。

  上世纪70年代,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我国首先提出“心理咨询门诊”概念,并在医院开设这一门诊,后来成为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此外,我们联合高校与综合性医疗机构,使心理咨询“遍地开花”。不仅高校里的心理咨询中心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综合性医疗机构中设立的精神科或心身科,也有力推动了心理障碍诊断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疾病诊断治疗及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等方面的发展。

  非常值得高兴的是,上海市制定了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它是上海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时间表”和“任务书”。今后十年,上海精神卫生工作理念将会从“以精神疾病防治为中心”向“以心理健康为中心”转变,建成与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相匹配,与公众身心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精神卫生体系。

  这个规划围绕进一步健全精神卫生体系、大力拓展精神卫生服务内涵、全面提升精神卫生服务能力这三方面,提出建设精神卫生体系的14项主要任务及17个具体指标。

  随着上海精神卫生事业建设发展,打造精神卫生的“上海体系升级版”一定会成为现实,这令人非常激动,我们仿佛看到上海精神卫生的美好未来,在“健康融入万策”的时代,精神卫生也是“大健康”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我们精神卫生工作者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砥砺前行,也希望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理解、支持精神卫生事业,人人行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共同创造高品质健康生活,携手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奠定健康之基。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提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