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新形势下的聚合思考:解析职教人才供需端
职业教育公司资本的退出路径是否平稳?AIGC 对教育冲击力度多大?如何与院校长线沟通?未来就业发展趋势如何,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long8国际官方娱乐平台?
5 月 13 日,多鲸、现代职教联盟、泛亚联盟联合举办春季现代职业教育高峰论坛,邀请 12 位重量级嘉宾展开职业教育为主题的分享讨论。
在圆桌论坛上,在多鲸资本创始合伙人姚玉飞的主持下,云和数据公司董事长郭凯、清考教育集团 CEO 范浩然、中软国际教育高级副总裁高岩、公考讲师黄金辉,围绕《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就 2023 年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讨论和分享。
云和数据是 ICT 人才生态服务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培养 ICT 数字人才超 1 万人。云和数据希望借助职教高考改革的机会,与中职、升学、中高职和本科联动培养,推动河南职业教育的发展。未来,云和数据计划建立一个职业教育基地联合体,使学生和优秀的技术爱好者有一个物理承载的集体空间,为企业输送人才。
清考教育是河南地区领先的职业教育在线 年创立以来,清考教育坚持「研发自主化、教育数字化、培训实战化、课程多元化」的教学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与技能提升并重,个人提升与家庭教育同步。清考教育坚持走职业教育发展路线,在「人人持证 技能社会」的政策指引下,致力于「成为深耕终身教育领跑者」。
中软国际是行业领先的全球化 IT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职业教育板块是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主要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向。中软国际深度合作的院校有 1000 多所,其中 80 多所与中软基地深度服务,目前有 3 万多名学生接受培养,每年毕业生约 5000 人,其中 15%-20%到中软国际就业。目前,专注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赋能,业务主要聚焦产教融合和企业人才培养。中软国际教育一直专注职业教育领域,在产教融合方面算是一名老兵。
姚玉飞:在清考教育之前,贵司定位为 C 端企业,主要从事 C 端培训服务。现在贵司还开始在洛阳市提供人事服务。在 C 端培训和 B 端服务切换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痛点和难点?清考教育在做直营期间,拥有品牌职引力。现在有一些加盟混合的伙伴加入了贵司。您是否感觉到加盟与直营之间存在差距?
范浩然 :从 2013 年上大学接触创业开始,经历了第一个坎,打造第一个基地,并在校园培训中主要教授会计教资格证,采用纯线下模式,并与高校合作,在洛阳市取得了成功。直到 2016 年,会计教资格证赛道被取消,业务几乎全部中断,导致 90%的业务消失。于是在 2017 年,转向学历赛道,发现该行业存在许多乱象。
我们现在市面上大多数机构和公司都是通过投流的方式进行营销。然而,投流之后发现成本居高不下,获客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清考坚持三「不」原则,无投流、无广告、无电销,专注口碑。
从 2021 年开始,清考开始梳理课程体系,转变思路,致力于将课程标准化落地,实现体系化课程教学,梳理出来各种各样的标准。
然后,我们开始大规模地向全国去走,开启类似于合伙加盟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共建校区,在运营中彼此分成。第二种方式,清考做课程输出,坚持在线培训,同时职引力开始做招商加盟。线上课程、边际成本在突破之后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第三种,开发课程管理层的内训,甚至做私董会。快速开合伙校,开始不断地优化人员的布局,还有产品的组合以及销售的整个薪酬绩效,开始逐渐做出更多的案例,目前整体反馈不错。
姚玉飞:之前中软教育曾经也做过 To C 业务,为什么一些机构选择重启 C 端培训?做 To B 的机构与做 To C 的机构相比,哪一个会更难?职业教育公司资本的退出路径现在是否平稳?您如何看职业教育公司或者泛职业教育公司的资本化现况?
高岩 :To B 和 To C 的业务选择方面,我觉得姚总问到了行业的实质的问题。To B 和 To C 各自有其不同的特点。现在职教行业发展前景良好,To C 业务肯定迎来一个阶段性的成长期,但是 To C 业务对于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同时会面临一些投诉、销售过度承诺等问题,虽然这种问题在校区管理之下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是不排除仍会产生的可能,这是由 To C 业务的性质本身决定的。
对于中软国际这样产业方投身教育而言,To C 市场对于产业方办教育没有优势而言,此外,竞争也非常激烈,招生费用占比过大,所以我们就把 To C 业务从集团剥离,专注 To B 业务领域,做好产业职业教育,为高校赋能。
而 To B 业务的特点则决定了它是「后半程发力」。当公司业务体量比较小时,会发现投入和产出存在一定差距。而 To B 达到一定规模时,在边际成本下降的同时,就有更多的业务价值产生,于此同时,对竞争对手而言有更高的行业。另外,B 端客户群体稳定,每年都产生固定的业务收入,哪怕是在疫情期间,我们中软国际教育的固定营收也没有受到影响,从而保证公司业务健康性和抗风险能力。
中软国际主要跟高校合作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作为集团的基石业务为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疫情也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学历教育的学费收入稳定。而当企业与高校的学院共建以后,学校就不会再选择跟别家合作,所以变相也形成了壁垒。另外,在国家办好职业教育总方针下,职业教育鼓励的方向需要产业来合作办学,投资企业进行多元化教学是双赢。陈旧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行业需要的岗位人才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就更需要产业方帮助学校实现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对接,从而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等社会问题。
而在资本层面,疫情期间资本的口袋还是紧的,但是中软国际教育顺利完成了两轮市场融资,融资规模大概为 1 个亿人民币左右。从事实上看,资本是关注职业教育未来的。从国家的战略规划,对于这块已经有新的规定,包括有好多配套政策,包括现在产校融合、基地、财政政策等政策,在这背景之下,未来两三年以内一定会有少数职业教育公司脱颖而出,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成果。
中国已经过了资本推动的市场阶段,进入了人力资本推动社会发展的崭新时代。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技能型社会,需要依靠产业创新和科技发展来推动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为了提高生产力,建立职业教育体系非常重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和人才能力,才能在全球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预见职业教育领域将出现一家大公司上市。
中国的职业教育需要与国际产业人才标准有效链接,并将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优质的人才标准输出到国际上,以确保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将中国的职业教育公司引入资本市场,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会有一批职业教育公司登陆资本市场。
姚玉飞:现在机构开始大量引用 AIGC 制作课程,对于 IT 培训机构和现有大学教育而言,传统的 IT 软件培训课程在未来发展中付费培训机会是否会减少,或者这些课程是否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并行存在?
在与学校进行专业共建合作时,许多企业都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学校领导层的变动可能影响合作流程的延续性。企业应如何与院校进行沟通,保证彼此长期稳定的合作?
郭凯 :AIGC 目前对我们的冲击是相当大的,涉及到思想和认知空间的改变。社会上常说未来会涌现出新的岗位和其他变化,但对于实实在在的素质人才培养需求,我们采取了积极拥抱的态度,真正地认识到它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影响。
我们应该是全国最早提出培养 AIGC 能力的机构之一。我们的所有专业,包括软件测试、软件工程和设计专业,都已经全面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在软件设施方面,许多任务现在都可以由 AI 执行,大大提升了效率。举例来说,在我们的 LED 专业中,一些原画设计和插画设计完全可以借助 AI 工具实现,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
同时,基于 GPT,我们构建了一个名为 SARS 的平台和架构模型。所有的人力资源也对学生和团队开放,并且鼓励使用。这为学习和创新提供了便利。
我们需要意识到,在未来的工作中,与机器打交道、培养与 AI 工具互动和理解提示词的能力将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人工智能趋势的出现、技术的变革和结合,特别是国内大规模语言模型和相关企业的布局,在技术的成熟后将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在与高校教授和专家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 GPT 的实际应用。人们正在使用这个工具来提升办公效率和认知能力,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人机协同的办公能力。
因此,面对 AIGC,每个机构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我们选择积极拥抱,我们要跟随这种战略,去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熟悉和掌握。
再者,与政府和学院校打交道并确保自身利益的关键是明确企业的初心和目标。如果我们的初心是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那么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要明确自身的能力所在。
姚玉飞:2023 年,是疫情之后第一个春天。在 2023 年及未来几年的就业方向中,各位更看好哪些就业方向?企业更需要哪些能力和素质的人才进行适配?
郭凯 :教育行业的初心是,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遇到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少的节省时间成本。现在国家一直在提产教融合,其中逻辑,简单来说就是把企业用到的生产性社区环节和研发性生产环节,前置到学校的教学计划里去。但是一段时间的实践来看,引进效果不佳,校企各方面情况很难融合,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企业和政府合力解决。中国的职业教育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同时降低学生的时间成本,以确保学生在本科期间不会有荒废之感。这是每个企业都值得思考和投入的重要问题。
高岩:从行业角度来看,软件行业和 ICT 运维行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软件工程领域。就业趋势整体向好。此外,新能源行业也是未来国家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在碳中和和环保方面,新能源行业对创新性人才和企业的环保性有很高的要求。再者,数字化人才需求量也很大。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模型密切相关,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在数据采集、整理以及通过算法产生新的生产力方面,对新型人才有高要求。想要在行业中保持竞争力,需要进行各种职位的创新和发展。
范浩然:社会学生就业问题确实存在挑战,很多人可能只能从事灵活就业,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保障。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有两个可能的发展路径可以考虑。
第一,注重项目绩效,加强技能培训,并拓宽技能型就业渠道。这意味着要关注具体的项目实践,提供更多技能培训机会,以便学生能够获得相关技能并找到就业机会。
第二,未来可以考虑类似中专或大专的职业学校,从大学期间开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实际实践经验,并在毕业时既获得证书又具备就业能力。
教育机构应该思考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帮助社会学生既能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又能顺利就业。这可能需要与行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就业领域。
黄金辉:经过三年的疫情期,社会对就业问题感到焦虑,很多人都热衷于考取公务员或从事教师职业,这种焦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每年国家层面都会提供大量的岗位,包括事业单位、公务员体系以及国企、央企等,以缓解就业压力。然而,我们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机构,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主体还是学生自身。
学生需要对未来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不能在毕业临近时临时决定要考公务员。我们与一些合作院校开展合作,并从大一和大二学生入学时开始为他们制定个性化规划,特别是对于文科类学生,让他们系统地规划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提前做好准备,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在考取公务员和参加编制考试等方面占据领先优势。
姚玉飞:希望以后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能有机会,来各地来学习不同的企业的优秀文化和产业基因,学习产教融合优秀的模式,共同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