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划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浙江省委根据浙江的实际情况,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到2020年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丽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新进程的关键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丽水交通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坚持抓好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十一五”时期丽水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宏伟蓝图,以指导丽水交通未来五年既快又好的发展。

  《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划》是丽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个主要专题规划,是“十一五”时期统揽全市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全省和丽水市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丽水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十一五”期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求,明确“十一五”期丽水交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发展重点和实施措施。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十五”期间,丽水市交通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丽水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及本届政府实施交通“六大工程”、努力实现浙江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要求,围绕《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纲要》(2003~2020)提出的目标,坚持“建设主骨架,改善交通网,扩大覆盖面,在总量和质量上有新的提高”的工作方针,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使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上了一个新台阶。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改善,建成了金丽温高速公路丽水段,使丽水市融入了全省“四小时公路交通圈”。特别是“十五”期“两龙高速”(丽水—龙泉、龙游—丽水)提前实施,使丽水整整提前10年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并联上全省高速公路网络,这将彻底改变丽水交通落后的状况,对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也为丽水在“十一五”期交通快速发展乃至今后更远期的交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五”期在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同时,客货运输供求关系的紧张状况基本得到改善,运输装备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设施更趋完善,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良好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三横”为台缙高速公路、丽龙庆高速公路、龙丽温高速公路(由龙丽段和云景温段组成);

  围绕公路主骨架,“十五”期重点实施“高速网络工程”、“干线畅通工程”、“乡村康庄工程”。

  1、“高速网络工程”:建设438公里的高速公路,至2005年底完成127.6公里,具体如下:

  (1)金丽温高速公路丽水境内127.6公里,投资78.96亿元,2005年底建成通车;

  (2)台缙高速公路缙云段17.4公里,投资11.0亿元,计划2007年完成,至2005年,完成投资3.9亿元。

  (3)丽龙庆高速公路156公里,投资85亿元,其中云和段43公里、龙泉段33公里,计划2006年完成,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23亿元;莲都段26公里,至2005年完成投资2.7亿元;庆元段54公里,“十五”期完成前期工作,“十一五”期建成。

  (4)龙丽温高速公路137公里,投资72亿元,其中龙丽段85公里(遂昌段29公里、松阳段53公里和莲都段3公里),投资38.6亿元,计划2006年完成,至2005年,完成投资21.9亿元。

  云景温段51公里,其中云和至景宁城关段11.3公里(云和段6公里、景宁段5.3公里),预计2007年开工建设,2010年完成。景宁城关至温州段39.4公里,计划“十二五”期建设。

  2、“干线畅通工程”:建设和改造1003.9公里的干线年底建成二级及以上的干线亿元,完成的主要项目有:

  (4)57省道青岱线公里,其中一期青田至汤洋段7公里,二期汤洋至山口段18公里。

  (6)55省道庆元段三期荷地至上店及县城过境段三级50公里,二级8.5公里。

  (14)完成路面改造2012公里,其中完成330国道路面大修61公里,省道路面大修151公里,县道路面硬化1800公里(其中2005年一年时间完成1490公里,全市县道路面全部硬化)。

  3、“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和改造路基3005公里、路面2147公里完成投资18.5亿元。

  中高速公路127.6公里,一级公路21公里,二级公路222公里。到2005年底,公路总里程达到4809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816公里,全市公路网密度达到27.80 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五”期建成丽水市客运西站和庆元、云和等县级客运站,完成投资10000万元。

  “十五”期完成瓯江干流丽水至温溪段航道整治,结合旅游开发,达到通航100吨级;完成青田塔山客运码头和大源、库北二个库区码头。

  “十五”期,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159.2亿元,其中公路建设158亿元,站场建设1亿元,水路建设0.2亿元。比“九五”期分别增长 5.2倍、1.9倍和1.5倍,是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的时期。

  公路运输:至2005年底丽水市全社会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将分别达到4634万人、18.28亿人公里、2664万吨、19.94亿吨公里。“十五”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04%、2.85%、3.81%、5.38%。公路运输作用增强,客货运距显著增长,到2005年全市公路客货运平均运距达到44公里和88公里。

  水路运输:到2005年底全市水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将分别达到28万人、240万人公里、364万吨、1.67亿吨公里。“十五”期年均递增率分别为-7.79%、-21.71 %、12.06 %、7.49 %。

  丽水市主要港口—青田港,2005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600万吨,比2000年增长43%。

  公路运输:随着公路客货运输的发展,全市县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发展到12个,其中一级站1个,二级9个,三级站2个,班线辆,平均每百辆班线年全市客运班线班次。其中跨省班线班次;跨市地班线年底农村汽车客运站达到8个、停靠站20个,还远未能满足农村客运市场需求。

  水路运输:瓯江航运在过去曾发挥过一定作用甚至还有过辉煌时期,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公路、铁路运输事业快速发展,瓯江中上游航运由于受山溪性河流自然条件的约束,以及政府对水上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导致瓯江中上游航运业停滞不前,处于落后状态。

  “十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对水运需求的加大,瓯江的水路运输业得以复苏,到2005年,全市拥有水路货运企业1家,水路旅客(旅游)运输企业1家,水路运输服务企业3家,个体船舶经营户500余户。各种船舶1020艘,其中营运船舶505艘、504客位、4.09万载重吨。年货物运输量364万吨,货物周转量16675吨公里,年客运量2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40万人公里。

  到2004年年底,市局机关与省厅和市局直辖单位、县(区)交通局均完成专网连接,实现了各单位信息及公文流转的高速传输,同时完成了全省交通系统视音频会议系统建设和使用。全市交通系统数字化的网络办公平台已建成,市县(区)交通局等单位全面实现统一、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办公自动化。目前,丽水市交通信息网站已建设完成,实现了与省厅网站的链接,并以此为依据提供了政务公开、交通审批指南、交通信息查询等服务功能。同时,根据国家、省、市相关的网站管理办法,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发布审批制度,有效的保障了网站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中丽水市港航信息网络在业务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港航规费征收管理系统》、《水运管理信息系统》、《船检信息管理系统》、《船舶登记系统》、《事故统计管理系统》、《渡口安全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显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港航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成效。

  到2005年底,全市民用汽车达53575辆,“十五”期年均增长35.56%。营运性车辆持续增长,客车达到2619辆,货车6926辆,年均增长1.8%和5.58%。私人小汽车在“十五”后期呈高速增长趋势,客运车辆逐步向高档化、舒适化方向发展,货运车辆逐步向专业化、大吨位方向调整。

  到2005年底,全市水路客货运输各种船舶超过1000艘,其中营运船舶505艘(客船42艘、货船463艘)、504客位,40904载重吨。“十五”期间淘汰老旧客渡运船舶103艘、1045客位。通过结构调整,船舶总体平均船龄由2000年的13年降低为6年。货运船舶保有量从2000年的540艘降到505艘。净载重吨从2.6万吨提高到4.09万吨,增长57%。船舶平均吨位由2000年的48吨/艘提高到81吨/艘。

  (一)建立规章制度,出台了《丽水市水上安全监管组织形式规定》等7个工作制度和办法,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渡工考核办法,以经济杠杆提高渡工的安全意识和稳定渡工队伍;推行渡口安全评估制度,督促渡口主管部门及时落实隐患整改措施保障渡运安全。

  (二)提高硬件保障水平,“十五”期间共撤渡52处,补助建桥17座;改建15处对船舶安全靠泊有影响的渡埠(码头);改造渡船88艘,船舶钢质化比例从57%提高到75%;配备海事专用车辆9辆,巡逻艇3艘,摩托艇1艘以及其他安全管理设备,保证安全管理有效实施。

  “十五”期是丽水市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两龙高速”(丽水—龙泉、龙游—丽水)的提前实施,将使丽水这个欠发达地区整整提前10年建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并联上全省高速公路网络,这将彻底改变丽水的交通落后状况,为浙西南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组织实施了“高速网络工程”,主骨架“一纵三横”按高速公路标准全面铺开建设。到“十五”期末建成的高速公路里程127.6公里,在建的高速公路里程达204.4公里,至2007年,将建成332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丽水市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其中丽龙、龙丽由一级公路改为高速公路,对推进全省高速网络工程实施,尤其是推进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组织实施了“干线畅通工程”,干线公路网技术等级有了明显提高。“九五”期末平均技术等级为3.82,“十五”期末提高到3.56。

  为贯彻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根据省交通厅的统一部署,结合丽水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农村公路建设和骨干公路建设同时作为“十五”期公路建设的重点来抓。

  丽水市有187个乡镇、200万农村人口。“十五”期组织实施了“乡村康庄工程”,实现了通乡公路的等级化和硬化。“十五”期末通村公路等级化率达到64.9%,硬化率达到55.7%,“乡村康庄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丽水市乡村的交通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十五”期公路、水运交通建设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公路建设已进入高峰期,主骨架建设全面铺开。而水运建设相对滞后,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瓯江等航道建设属航电结合项目,电站建设直接影响到航道建设。

  “十五”时期是丽水交通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认真总结五年发展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于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实现丽水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从丽水仍处在欠发达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始终坚持贯彻两个紧紧依靠的方针

  一是紧紧依靠各级政府;二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交通事业,贯彻两个依靠的方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依靠各级政府的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提高全民办交通的意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在资金筹措和政策处理上得到全社会的支持。这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基础。

  为推进投资机制的转换,积极运用“四自”工程模式建设交通。在统一规划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推行以各县(市、区)政府为主组织实施,做到责任清楚,目标明确。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搞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丽水市经济欠发达的现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拓宽筹资渠道,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速了丽水市交通建设的进程。

  认真贯彻了省交通厅提出的“成线成网”建设的方略,积极做好交通建设长远规划,按照“远近结合,以近为主,先近后远,近细远粗”的要求,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在省公路网主骨架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实际,本着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布局,并认真做好前期工作,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措施,局部服从全局的思路,建立项目储备制度,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交通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落实资金是关键,丽水交通建设的发展,一得益于上级政府的政策倾斜,二靠地方政府的积极筹措。为了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县(市、区)政府纷纷出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用地、征迁标准的政策,从而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交通建设。

  建设项目管理实行了项目报建制、施工图审查制、招投标制、项目资本金制、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及开工报告制等制度,工程质量建设、廉政建设与“九五”期间相比,上了一个台阶。

  公路建设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设计、施工中积极推广应用环保专项技术,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推行实施公路环境保护设计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及公路水土保持设计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等评估制度。

  “十五”期间丽水市交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首先应归功于交通部、省交通厅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从总体上改变了丽水市落后的交通面貌,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交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目前公路水路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的缓解,是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实现的,是暂时、不稳定、低水平的缓解,远不适应“十一五”及以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目前公路水路交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丽水市交通基础设施纵向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横向与发达地区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总量上看,丽水市现有公路总里程4809公里,位居全省第5位;公路密度为27.80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的末位,比全省平均水平47.74公里少20公里;高速公路127.6公里,位居全省第8位;一级以上公路174公里,占总里程的3.61%,其公路密度为1.01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末位。

  目前,丽水市航道总里程435.14公里,其中五级航道17.01公里,仅占总里程的3.91%,六级航道103.73公里,占总里程的23.84%。丽水市有主要港口2个,青田港现有100~500吨级泊位21个,丽水港原有的大水门客货码头、塔下货运码头已拆除。

  从供给质量看,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仍然较低,结构仍不合理。目前,丽水市公路网技术平均等级为3.56,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三级以上(含三级)公路里程仅占公路总里程的25.03%,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里程占总里程的74.97%。公路通达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丽水市共有3477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只有64.9%,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仅为55.7%,均低于省内其他地市的水平。

  丽水市水运总体处于落后状态,瓯江中上游为典型山区河流,水浅流急,自然通航条件差,港口码头吨级低,设施简陋。水运投资少,限制了航运的发展。

  一是公路与水路交通建设发展不平衡。水运与公路比,差异明显,公路建设已进入高峰期,公路主骨架建设全面铺开,而水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是丽水市的主要运输力量。由于瓯江是山区河流,受航道条件限制,通航能力低,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被公路运输所代替。加之紧水滩和石塘电站建成后,船筏过坝受条件限制,无法保持及时畅通,失去应有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观念上存在重公路轻水运的思想,水运建设资金投入少,瓯江航道得不到改造,导致瓯江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二是航运与水电开发发展不协调。水运规划控制力度不够,航运未能与水电开发、公路、桥梁等协调发展,水库过坝通航设施普遍偏低,有些跨河桥梁净空高度不足,限制了航运的发展。瓯江等航道建设属航电结合项目,电站建设也直接影响到航道建设。流域综合开发意识和管理水平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不同部门处于各自为政、孤立运作状态,从而影响了瓯江航运、水利、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发挥。

  丽水市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呈现。公路线位资源日趋稀缺,土地资源严重紧缺,建设与土地保护的矛盾突出。航道破坏严重,环境承载能力受到限制。交通建设的融资环境紧张,尤其工程造价高,需要地方投资的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和水运工程,尽管国家和省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扶持,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地方配套资金缺口很大,庞大的资金需求与日趋紧缺的资金环境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丽水与浙江其他地区相比,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留住人才都有一定困难,这给丽水市交通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运输结构、经营结构、运力结构还不尽合理,运输市场准入、市场监督、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和规范。公路运输:尽管丽水市已初步完成了旅客运输组织由个体经营为主向公司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转变,但从总体而言,丽水市“小、散、乱”的市场格局没有得到彻底改善,运力布局不太合理,站场规模偏小,运输工具与站场设施相对落后,运输市场体系不够健全,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水路运输:水运企业少,规模偏小,运输效益不高,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需求。

  中国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十一五”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

  “十一五”时期,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

  “十一五”时期,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益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

  丽水交通面临的环境,需要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满足新要求、完成新任务。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交通有新的跨越式发展

  “立足丽水实际、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谋求跨越目标”是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根据预测,在“十一五”期间丽水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财政总收入超过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45%。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必将带来丽水客货流的迅猛增加,给公路水路运输带来更大压力。因此,“十一五”期丽水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丽水市交通跨越式发展,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二、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交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丽水是浙江面积最大的一个市,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山地面积又占丽水总面积的88.4%,拥有生态环境、矿产、竹木、劳动力四大优势,是国家生态示范区,有“浙江绿谷”之称。切实保护好丽水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发展丽水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国务院关于加快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要加快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必须先行,但交通发展又必须适应国务院和浙江省提出的要求,按照“建设生态市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全面实践节约型发展模式,合理配置资源,重视生态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走低投入、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一心、三带、多点”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总体思路要求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丽水市政府按照全省“一域四圈三带两翼”的生产力布局总框架和“内聚外迁”的要求,结合丽水的实际,提出了“一心、三带、多点”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思路。“一心”,即加快建设丽水市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对全市发展的集聚辐射作用;“三带”,即在继续加强丽缙青产业带建设的同时,沿金丽温和龙丽、丽龙庆高速公路,有计划地布局建设产业发展带;“多点”,即通过实施“组团布局”和“小县大城”等方式,培育形成小城市和重点镇。以“一心”形成增长极、以“三带”形成增长带、以“多点”形成多个增长点,促进全市人口和资源的有重点集中配置,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有序统筹发展,努力把丽水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地区的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城市,浙西南中心城市。

  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建设时序要适应这一空间发展布局的需要。“十一五”期要加快龙丽、丽龙庆高速公路建设,尽快与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的联通,推进接轨长三角的运输通道建设,推进中心城市、三个产业发展带之间及对外辐射的运输网络建设,推进瓯江流域内河航运建设,以适应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期丽水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经济体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向更加和谐、城乡一体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型。

  “三个转型”对交通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交通必须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优化交通运输结构,转变基础设施利用方式,建立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开放、有序、高效的运输市场体系。同时随着城乡二元结构转向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和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交通建设、农村客货运班线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交通网,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十一五”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丽水市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在“十一五”期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确立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理念,深入实施“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努力把丽水真正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将突出“立足丽水实际、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谋求跨越目标”五个方面。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3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60亿元,分别比2004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0:4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逐步下降;城市化率达到45%。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工作和任务:一是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不断提高集中集聚发展水平,提出了“一心、三带、多点”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思路,以促进全市人口与资源的有重点集中配置,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有序统筹发展,努力把丽水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地区的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城市,浙西南中心城市;二是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壮农业、强工业、快三产”的要求,在培育和强化产业特色中,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三是实施“六个一批”工程,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四是强化教育科技文化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丽水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以建设生态市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目标,建设“浙江绿谷”;六是推进“平安丽水”建设,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七是深化改革扩大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十一五”期间,随着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以及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逐步建成,丽水市经济社会会出现跨越式发展,将促使公路客货运输量和交通量大幅度增长。

  2005年全市公路客运量达到4634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182591万人公里,货运量2664万吨,货物周转量199431万吨公里。到2010年,预测全市公路客运量将达到5500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216860万人公里,货运量3400万吨,货物周转量279712万吨公里,年均增长为3.5%、3.5%、5%、7%。

  规划期内,丽水市国民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是未来交通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对未来交通量发展和路网分配有较大影响的因素还有: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及整个沿江地区经济的崛起,与之相适应的公路运输系统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公路运输规模将日趋扩大,交通量随之增长;

  2、今后一段时期国家仍将大力扶持和发展汽车产业,全社会汽车保有量会大幅度增加,从而使交通量增长;

  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与建成,将会促使客货运量的增长,从而加大交通量的增长幅度;

  5、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交通出行增多,将增加对客货运量的需求,交通量相应增长等。

  公路交通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对公路交通需求的反应。本规划中公路交通量的预测,是在近年来所作的有关影响区OD调查及相关路段交通量分配结果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分析法得到的。丽水市国省道和重要县道交通量预测值见表2-2。

  瓯江贯穿于丽水市,是丽水水运的主要通道。丽水市位于金温铁路中段,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丽水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2.75亿元,比上年增加15%,“十五”期年递增17.08%。2005年达到300.31亿元,比2000年增长1.2倍,丽水市工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丽水的水阁工业开发区和大型企业纳爱斯,丽人集团等都沿江而建,水路运输低廉的价格将大大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另外,工业的发展也将推动水上运输的发展。

  丽水市城区位于大溪与好溪交汇处,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大溪自西向东穿过城区,好溪自北而南穿过新城区,根据《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丽水市城区将扩大和发展。瓯江中上游沿江城镇如青田县城、云和县城、松阳县城以及龙泉市等地都将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扩大和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带来建筑业的繁荣,钢铁、水泥、木材、矿建材料等的旺盛需求。随着瓯江中上游地区不断向城市化推进,社会消费品市场逐渐向丽水市中心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密集,带来物流的聚集,使得丽水港具有潜在的水运优势得以发挥。

  丽水港腹地内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石为主,具有品种多、储量大、质量优、易开采且沿江分布的特点,主要非金属矿石储存量达20多亿吨。境内明矾石、叶腊石、石灰石、沸石、花岗岩及高岭土,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高声誉,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随着开采能力的提高,港口及运输条件的改善,通过港口输往国际、国内市场的非金属矿石吞量也将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港口运输需求的影响很大,最明显的是对能源需求结构的改变,方便、清洁、高效的油气燃料将会逐步为人们所青睐。丽水市乃至浙西南地区能源匮乏。煤炭和油气燃料全部要由外界调入,且相对其它运输形式而言,水上运输更适合油气燃料和煤炭等的运输。

  丽水港位于温州西北面,温州港的经济腹地辐射面广,基本覆盖丽水港的所有间接和直接腹地,通过河海联运在温州港过驳中转、出口,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根据丽水市经济发展情况和长途客运班线及旅游车辆的发展趋势,到2010年,预计营运客车可达3300辆,60760客位;非营运性车辆将会有较大幅度增加,主要是私家车的大量出现,预测到2010年可达到56600车,311300客位。

  2005年年底,货运车辆实有数为21253辆,60615吨位,其中营运性货车6926辆,29177吨位;非营运性货车为14327辆,31438吨位。

  2005年底,全市拥有营运船舶505艘,其中客船42艘,504位;货船463艘,4.09万吨。

  “十一五”期,逐步推进丽水市水路运输企业化经营,发展特种运输船舶和大吨位运输船舶,实现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丽水市内河着重发展200T、300T、500T级标准普通货船和500吨级多用途船舶,库区以发展30客位、50客位、100客位标准化旅游客船为主,沿海运输结合瓯江航道和青田港码头的建设情况,重点发展1000~2000吨级普通货船和集装箱运输船舶。至2010年,全市营运船舶运力总规模将达到:315艘、1100客位、8.5万载重吨。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战略,紧紧围绕“发展、平安、和谐”这条主线,把加快发展作为交通工作的第一要务,全面推进交通现代化建设。“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必须根据《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纲要》(2003~2010)和《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纲要》(2003~2020),按照《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坚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结合;坚持与接轨上海,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坚持与建设生态市、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高速公路建设和新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国省道干线网络,并实施交通可持续战略,建设交通绿色通道,尽快形成一个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开创丽水市交通事业的新局面。

  “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必须根据丽水市的自然地理特点,结合《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纲要(2003~2010)》和《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纲要(2003~2020)》,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注重与周边地区交通网络的衔接,按照网络化的要求,建设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公路水路交通网络,努力做到贯通、成网,发挥交通整体效益。

  根据“十五”交通发展实际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丽水市“十一五”期注重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国省道区域公路网和新农村公路网建设,重视水运主通道建设,做到公路水路各项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着力强化运输服务、管理、支持保障系统等薄弱环节,全面推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交通发展规划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交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对出行的需要和物质空间位移的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可靠和便捷的运输服务,把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贯穿于交通运输始终。要坚持交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在交通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注重土地、岸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走交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是完成交通“六大工程”、实现浙江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从现在到2010年,肩负着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历史使命的重要历史阶段。“十一五”期丽水市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实施公路畅通战略,实现公路网络现代化;实施水运强省战略,实现港口体系现代化、干线航道高等级化;使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加,网络结构明显合理,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全面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优质的水陆现代运输系统,提供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人性化运输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一五”期将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构筑高速公路主骨架;有重点地改建国省道及区域干线公路,确保干线公路畅通;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决定,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畅通程度,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进程;围绕《浙江省航运发展规划》,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加快瓯江干线年,使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适应乃至适应超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交通建设的目标是:

  加快丽水市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高速公路主干道的作用,重视区域内高速公路联网和出市通道与省内及省外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切实抓好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改造,提升区域干线公路的通畅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网的通达深度。注重高速公路网、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三者之间的相互衔接,全面实现公路网络现代化。

  根据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5500公里(不含通村公路),公路密度达31.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技术等级达到3.29。高速公路里程达到约400公里,实现所有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农村公路里程达到8700公里,标准化农村公路通村率达到98.5%,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3.6%。

  根据浙江省内河航运规划、瓯江中上游航运规划、青田港总体布局规划及丽水港总体布局规划,结合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对水运的实际需求,丽水市“十一五”期水运建设的重点是:一个港口(青田港),一条高等级航道(瓯江干线航道丽水市区至温州江心屿段),以及解决主要库区的水上交通问题。初步改变瓯江水运与沿岸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局面,逐步完善水上运输系统,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联系,发挥瓯江水系在浙南地区独特的水运优势,使之成为丽水市“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连接长江沿线、沿海及东南亚”的又一条黄金通道。

  丽水市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点是“联结省内,贯通省外”,按照“一纵三横” 的总体布局,其中一纵为金丽温高速公路,“十五”期已建成通车。“十一五”期重点实施三横,建成台缙高速缙云段、龙丽温高速龙丽段及云和至景宁城关段、丽龙庆高速,同时做好丽龙庆高速龙泉至武夷山支线公里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二五”期初动工建设。“十一五”期合计建成高速公路里程271公里及连接线、台缙高速公路缙云段

  丽水—龙泉—庆元高速公路是全省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县县通高速、贯通福建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路线,是我省通往福建及闽粤地区的大通道,并与黄(山)衢(州)南(平)高速公路相连,对开展省际贸易,优化浙西南交通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丽水市通往福建沿海地市的经济大走廊,对促进丽水市庆元香菇城、龙泉剑瓷城、云和玩具城的发展,以及全市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该路线建成后,丽水至福州可缩短里程约160公里,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线穿越丽水市莲都、云和、龙泉、庆元四县(市、区),全长156公里,投资85亿元,另建龙泉至武夷山支线公里。“十五”期已动工建设丽龙段高速公路。

  云景温高速公路北接丽龙庆高速公路,南接温州市绕城高速公路。该线穿越云和、景宁两县,全长51公里,投资33.6亿元。云和至景宁城关段高速公路,里程长11.3公里,投资9.9亿元,计划工期20076~2010年。

  景宁城关至温州段39.4公里,“十一五”期完成前期工作,“十二五”期建成。

  “十一五”期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建设将重点围绕“一绕两线六通道”全面进行国道和大部分省道的技术改造,同时加快建设各县(市)城区的国省道过境公路和重要城镇与公路主骨架或国省道干线公路的连接线,并新建部分高等级区域干线公路,继续扩大全市区域干线路网的规模。“十一五”期建设和改造1018公里干线公路。其中建成一级公路54公里,二级公路401公里,三级公路263公里,国省道路面改造300公里。

  丽水市区绕城公路建设是为了解决330国道和53省道丽水市区过境问题,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长28.2公里。南线年建成通车,东段及北段330国道丽水过境塔下经上岗背至丽阳殿段9公里已开工建设,至2005年已完成投资1.54亿元,预计2006年建成通车。

  “十一五”期规划建设:(1)续建东段及北段330国道丽水过境塔下至上背岗至丽阳殿段,里程长9公里,计划2006年建成,投资0.7亿元。(2)续建北段二期及西段丽阳殿至林宅口至洋店段,里程长12.7公里,计划2010年建成,投资2.5亿元。一绕“十一五”期合计投资3.2亿元。

  该路起于庆元县经庆元、景宁、青田接温州瓯海,途经三县8个镇,12个乡,是丽水市腹地东西向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规划为三级公路,辖区内长208公里。该路建成后,从庆元到青田可缩短里程近90公里(原绕龙泉,经云和、丽水到青田),将改善三县的交通环境,带动三个县2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五”期结合滩坑电站建设,景宁、青田境内122公里已开工建设,投资约8亿元,其中青田至滩坑电站坝址段27公里已建成通车。

  该路起于遂昌上江,与50省道龙丽线相连,途经遂昌、三墩桥、垵口、城北至龙泉与53省道丽浦线相连。穿越遂昌、龙泉两县(市)2个镇2个乡,全长约103公里。“十五”期已完成砂改油,规划为二级公路。由于该路所经地形复杂,环境险恶,实施原路拓宽改造困难,且造价非常高,因此规划另选新线建设,即遂龙复线(石练至牛头岭),按山岭重丘二级标准建设,以替代省道遂龙线。新路线起于遂昌县上江与省道龙丽线相连,途经遂昌、三墩桥、大柘、峡口门、石练、王村口、龙洋、住龙、锦溪至牛头岭与丽浦线省道丽浦线相连。穿越遂昌、龙泉两县(市)7个镇2个乡,全长约139公里,其中上江至三墩桥段11公里与省道遂龙线公里和石王线一期飞石岭隧道及接线公里已建成,牛头岭至龙泉10公里与省道丽浦线重合,实际建设路段为遂昌石练至龙泉牛头岭段(其中遂昌石练至王村口约29公里已于“十五”期动工建设,石王线一期飞石岭隧道及接线亿元。

  该路的建成,可避开省道遂龙线盘山越岭,不易改造的困难,可便利遂昌县70%地域和龙泉市四分之一地域的交通,对优化两县(市)间的交通环境,带动沿线乡(镇)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4、52省道云寿线省道云寿线起于云和,经景宁、泰顺接福建寿宁,是我省主要入闽通道之一,也是国防交通要道。52省道在丽水市境内长约61公里,“十五”期按二级公路标准改造完成云和大徐至武洋段和景宁至泰顺段约44公里。

  计划“十一五”期建设云和武洋至景宁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改造,里程长约17公里,建设期2008~2010年,投资1.5亿元。

  该路段穿过云和县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路严重街道化,公路外移至原丽龙一级公路线位。按二级公路建设,建设里程8公里,投资1亿元,建设期2007~2009年。

  8、42省道磐缙线公里,“十五”期按二级公路标准改造完成缙云县城(五云镇)至壶镇段30公里,余下的壶镇至交界潘溪段16公里仍为四级公路,另磐缙线穿过国家级风景区仙都,也急需建设仙都过境段。

  龙8头号玩家

  该路是横穿中国庆元香菇城腹地的重要省道,途经四个镇二个乡,远期规划建设山岭重丘二级标准,建设总里程92公里。“十五”期完成全线三级公路改造。“十一五”期完成二级公路改造前期工作,“十二五”期进行改造。

  该线为省规划中遂昌通往江山黄衢南高速公路的一条重要通道。起于遂昌,经石练、焦滩、至西畈出境,里程约130公里,其中遂昌县城至焦滩段约50公里与规划中的遂龙复线亿元。

  缙云壶镇至外堰一级公路,沿途经缙云壶镇、东方、新碧、新建四镇,该路起于壶镇(连接台缙高速),终于新建,连接金丽温高速公路新建互通,建成后可使丽水、缙云沿线乡镇上台缙高速公路里程大大缩短,同时又可带动沿线乡镇的发展,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计划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该项目,里程长25.4公里,建设期限为2006年~2008年,投资约5.5亿元。

  该省道现等级为四级,砂石路面,最大纵坡10%,自58年建成通车后,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造。为解决避开三溪岭危险地段和壶镇过镇瓶颈地段,“十一五”期计划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该项目,里程长21公里,可比原线公里,建成后可使该省道线畅通,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期限2008年~2009年,投资约1.5亿元。

  党的十六大把“三农”问题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农村公路直接关系到投资环境、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是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在“十五”通达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提高通村公路技术标准和路面硬化率,到2010年,全市标准化公路通村率达到98.5%,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到93.6%

  丽水市道路运输站场规划的发展思路是:以丽水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适应公路客货运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的新形势,满足公路客货运运力和运量增长的需求并适度超前,着眼于站场质的改善和量的提高,建立健全层次分明、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客货运站场体系,形成以丽水为中心的道路运输枢纽总体结构。

  以方便旅客为根本出发点,以缓解交通压力为优化目标,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坚持“立足需求、集中布局、有机协调、站运分离、开放带动”建设方针,采用多种形式,建立包括客运园区、客运中心、客运站、农村简易站、港湾式停靠站等在内的多层次客运站场体系。

  公路货运站场的发展思路是:立足于丽水市公路货物运输市场的现实情况,以提高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适应货物运输物流化的新形势,形成适应丽水市“生态城市”的经济特点,服务于不同物流服务对象、不同物流阶段,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交易中心、货运站和货运受理点等五类站场组成的物流化货运站场体系。

  “十一五”期,客运站场建设方面,初步完成丽水市客运站场体系的合理布局。重点完成遂昌客运新站、松阳客运新站、景宁客运中心、龙泉客运中心、缙云客运站、青田客运老站等客运枢纽站场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站服务水平,全市39.38%乡镇要建成准四级以上客运站或简易站,全市27.2%行政村要建成港湾式停靠站。

  “十一五”期货运站场建设方面,重点完成丽水水阁综合物流园区、丽水水东公铁联运物流园区、丽水岩泉物流园区、青田温溪货运交易市场、云和县物流中心、龙泉货运交易市场、遂昌货运站、缙云新碧物流交易市场、松阳物流中心等区域物流站场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规划“十一五”期间,地区性公路枢纽、站场建设17个;农村乡镇客运站建设42个;港湾式停靠站建设190个。总投资6.52亿元。

  根据浙江省内河航运规划、瓯江中上游航运规划、青田港总体布局规划及丽水港总体布局规划,结合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对水运的实际需求,丽水市“十一五”期间水运建设的重点是:一个港口(青田港),一条高等级航道(瓯江干线航道丽水城关至温州江心屿段),以及解决主要库区的水上交通问题。初步改变瓯江水运与沿岸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局面,逐步完善水上运输系统,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联系,发挥瓯江水系在浙南地区独特的水运优势,使之成为丽水市“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连接长江沿线、沿海及东南亚”的又一条黄金通道。

  “一干”——瓯田至温溪段17公里航道整治,达到可通航500吨级海轮;丽水至青田段69公里航道,结合水资源的梯级开发,按通航500吨级内河船舶进行整治。

  “一支”——瓯江支流小溪三溪口至滩坑电站坝址段航道,经过整治,达到可通航100吨级内河船舶。

  瓯江干线公里,是浙江省内河航运规划中“十线”的组成部分。其中,温州—温溪段,目前水深条件良好,500吨级海轮乘潮可通达温溪港。青田—温溪段航道17公里,经过几年挖砂疏浚,航道水深有明显改善,通航条件较好。随着丽水市经济发展,特别是青田县工业的发展,对水运需求越来越大。如青田青山特钢企业,2004年总产值达8亿元,进出口货物60万吨,且大部分产品售往上海等沿海城市。目前,该企业正在进行二期工程扩建,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140亿元,进出口货物200万吨。因此,“十一五”期间,有必要将瓯田至温溪17公里航道建成能通500吨级海轮的内河高等级航道。

  其次,丽水—青田航道69公里,结合航运开发,正在规划建造三溪口、外雄、五里亭、开潭四个梯级电站。目前,外雄、五里亭、开潭三个电站已动工兴建,过船设施都符合四级航道通航标准。若在近期能通过以电养航方式促成三溪口电站上马,则在“十一五”跨“十二五”期将实现500吨级内河船舶直通丽水城关,并使丽水至温州形成一条长122公里的内河高等级航道。

  瓯江支流小溪三溪口至滩坑段航道26公里,结合滩坑电站建设进行整治,达到可通航100吨级内河船舶。

  青田港位于瓯江丽温段航道中点,是丽水市两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是青田县和瓯江中上游部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及交通运输的中心枢纽。

  青田港现有温溪港码头、港头码头、鹤城码头等货运码头及塔山客运码头。2004年青田港完成货物吞吐量为475万吨,旅客吞吐量14.5万人次。货物运输以矿建材料(黄砂等)和非金属矿石(叶腊石)为主。其中矿建材料用于温州、台州、上海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非金属矿石用于温州及长江沿岸城市的工业原料。塔山客运码头主要从事青田至温溪、青田至小溪、青田至丽水及青田至温州的旅客运输。

  随着丽水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青田县对外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的改善,青田港货运量将会大幅度增长。根据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2010年青田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610万吨,客运量为265万人次。青田港规划为两部分港区,一为“瓯江部分”港区,主要岸线范围为鹤城至温溪段岸线;二为滩坑交通港区,主要岸线范围为滩坑水库青田段库区岸线。青田港今后将形成瓯江内的鹤城、港头、温溪三大核心港区及滩坑水库青田段交通港区。前三者主要承担件杂货、散货、成品油储运和装卸,还具备客运、临港工业、管理、物流、综合服务等功能,后者主要承担客运和少量货物运输。

  “十一五”期间,青田港“瓯江部分”三大港区规划新建或改建1000吨级货运泊位5个,500吨级货运泊位15个,300吨级管理泊位3个。滩坑水库交通港区规划建设50-300吨级各类交通、旅游、管理泊位18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273万吨,客运吞吐能力250万人次。其中:鹤城港区平演作业区新建300吨级管理泊位3个,500吨级货运泊位5个;港头港区新建500吨级货运泊位5个,港头作业区改建500吨级货运泊位6个;温溪港区花岩头作业区改建1000吨级石化泊位2个,马湾作业区改建1000吨级货运泊位3个。

  丽水港位于丽水市城区,地处瓯江丽温段航道的起点,是丽水市2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与下游的青田港相距约70公里。

  丽水港现有主要码头12处,200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05万吨。 根据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2010年丽水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529万吨,客运吞吐量为88万人次。

  根据丽水市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规划及港口岸线资源,丽水港规划为风化货运作业区、路湾货运作业区及“175111”即一中心、七辅助、五点、一避风、一休闲、一运动。

  (花园路口、厦河、古城、中岸圩、桃山、开潭、下水南码头);五点:五个停靠点

  “十一五”期间将根据瓯江梯级开发的进度,规划建设24个泊位。其中风化货运港区新建100吨级泊位5个,300吨级泊位5个;路湾货运港区新建100吨级泊位5个;水东客运中心码头40客泊位4个、100吨级泊位5个,投资2820万元。

  丽水市水资源丰富,水库电站众多,已建成的有紧水滩、石塘、玉溪和乌溪江水库,在建的有外滩、五里亭、开潭、滩坑电站。水库的形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库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运输格局。为解决库区水上交通,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加强库区水上交通建设。“十一五”期库区水上交通建设的重点为建设紧水滩、乌溪江、滩坑库区交通码头15座,投资7800万元。

  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使运输结构基本合理,骨干运输企业主导市场的作用明显增强;运输能力、运输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加;行业科技进步、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运输法规体系基本健全;遍布城乡的道路运输网络基本完善;道路运输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行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

  以全国高速公路网和全省高等级公路网为依托,重点加快丽水至长三角地区以及福建沿海地区的长途快客班线建设,并加强与省内大中城市间及枢纽站场的协作,发展快客和旅游客运专线,形成以高速公路网和枢纽站场为主的公路快速客运体系。利用省内外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主通道,组建并扶持几家道路快速货运企业加强区域内城市间的公共快速货运合作,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为基础的公路快速货运体系。

  根据丽水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现有城乡班车客运线路格局,在确保原有已通班车的条件下,加快原有重复班线的合并和线路站点的延伸,不断加强农村班车与公交一体化的农村客运网络。农村货物运输以货运站场建设为突破口,组建一定规模道路运输企业,逐步建立并完善本市的货运市场体系。

  专业化 以班车客运为主,旅游、包车客运为补充,在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长途客运结点化,中途客运直达化,短途客运公交化,出租车客运规范化。

  便捷化 以快速通道网络为依托,大力发展便捷的班车客运和城市公交。到2010年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3%以上;市内公共换乘率达到1.15。安全生产 加强责任行车事故的考核,使责任行车事故考核目标更加明确,全市客运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到2010年全市道路运输企业责任行车事故目标考核指标:责任事故小于1.3次/百万车公里;责任死亡率小于0.23人/百万车公里;责任重伤率小于1.1人/百万车公里;直接经济损失率小于3万元/百万车公里。

  服务质量 到2010年驾驶员、乘务员等重要岗位的从业人员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一、二级资质客运企业、二级以上客运站场国际质量认证率达到90%以上。客运“三优、三化”服务明显提高。

  集约化经营 2010年,全市所有长途客运、城乡班车客运、城市公交全面实现公司化经营,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构筑适应丽水市道路货物运输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绿色环保型道路货物运输站场体系。形成适应丽水市经济特点、服务于不同物流服务对象、不同物流服务阶段,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货运交易中心、货运站和货运受理点等五类站场组成的物流货运站场体系。

  市场管理水平 到2010年基本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地方配套法规完善齐全的道路运输法规体现;98%以上运政管理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所有行政管理人员均通过专业化培训,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汽车维修服务水平 全市具备国内外各种汽车的维修作业能力;下辖县区具备完成国产车型各类维修和主要进口车型维护、小修的作业能力。一、二、三类汽车维修企业的比例达到1:3:6,每千辆维修企业配备率达12家(其中一、二类企业为3.5家);全部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生产厂房达标,配备汽车废气抽排系统和有害粉尘集中系统、修车监视系统、汽车性能检测和汽车故障诊断设备。60%维修企业实现微机化管理;建立1~2个区域性汽车维修企业集团。

  运输辅助业水平 规范货运代理经营行为。对危险货物和大型物件运输实行专业代理;驾驶员培训管理实现现代化、标准化,培训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汽车租赁形成规模化、网络化格局,与大中城市间实现联网经营;搬运装卸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力装卸劳动强度降低,操作安全得到保障。

  科技进步水平 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广泛应用,行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进步对道路运输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行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建立起面向全社会的客货运输信息服务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全市道路行政管理信息系统,GPS、GIS等技术在干线运输和专业化运输上得到一定应用。

  可持续发展水平 道路运输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单位能耗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0%;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减轻,营运车辆排放水平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水平 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2.3%,为社会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

  以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水运业。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个资质条件完备,经营行为规范,管理科学,且具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能够基本适应客货源需求、港口结构、航道等级和现代物流结构合理的水路运输市场,为丽水水运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

  引导、扶持全市水路运输企业发展特种运输船舶和大吨位运输船舶,实现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逐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到2010年,引导建成运力规模5000吨以上的骨干水路运输企业3-5家。

  “十一五”期间,丽水市根据省厅推行船型标准化和扶持水运运力发展的经济政策,引进一批高标准、长运距、大吨位的水路运输船舶。内河着重发展200T、300T、500吨级标准普通货船和500吨级兼顾集装箱运输沿海直达多用途船舶;库区以发展30客位、50客位、100客位标准化旅游客船为主;沿海运输结合青田港航道和码头的建设情况,重点发展1000-2000吨级普通货船和连接长江中下游、沿海主要港口的集装箱运输专用船舶。到2010年,全市营运船舶运力总规模将达到:315艘、1100客位、8.5万载重吨。

  紧紧把握现代化运输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争取发展集装箱运输船舶的经济扶持政策,以促进丽水市集装箱船舶运输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加快,现代物流业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要依托信息化建设,做好港口、船舶、货主的信息服务,扶持服务业和联运业的发展。

  “十一五”交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以实施交通“六大工程”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需求与效益相结合、发展与改革相结合,重点解决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加强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提高行业的监管能力、部门的运转效率、交通的公共服务水平,以政府信息化带动行业信息化,促进交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丽水市交通信息化建设将继续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以指挥监管系统为重点,以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数字交通的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建成、完善丽水市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体系,力争使全市信息化建设在交通行业管理、交通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以提高管理效率、综合决策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目的,紧紧围绕建立科学的协调指挥系统和决策管理系统这一框架,建立健全丽水市交通信息指挥中心。

  2005年底初步完成交通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框架;2007年完成交通指挥中心至全市各交通单位的线路及无线通讯设备的连接,并依托公路水路安全监管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使全市交通信息指挥系统初具规模;2010年完善并扩大覆盖范围,全面实现公路水路交通监控系统。

  为配合全省交通“六大工程”监管系统的建设及省厅交通系统数据中心的建立,同时为方便今后交通系统的行业管理,“十一五”期建立全市交通数据中心。该中心由车辆库、船舶库、路网库、企业库、项目库、人力资源库等6个数据库构成,计划2006年开始建设,2010年全面建设完成。

  在“省~市~县”三级网络为主骨架的交通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规划到2006年底丽水市交通系统将陆续建成以主骨架为核心的、涵盖市、县(区)各交通企业等在内的全市交通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实现公文处理、档案管理、会议管理等工作的无纸化。

  2、建立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省厅指导下,“十一五”期在丽水市全面推进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卫星定位及无线通讯等技术手段,构建车、船等定位应用平台,提高行业管理及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2005年底完成全球定位系统(GPS)所需线年底初步建成与省厅联网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平台和地理信息系统(GIS);2008年~2010年完成各主要航线及部分客货运输汽车GPS服务系统建设。

  为提高公路水路运输管理和服务质量,为人们创造一个方便、快捷、舒适的运输环境,“十一五”期以现有丽水市交通信息网作为平台,全力打造公路水路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和政务公开便民服务信息系统。

  该系统主要提供公路水路交通状况通告和信息、网上预订客货运票务,包括公路水路交通状况、客货运车、船时刻表及出行路线服务、各种票务、票价查询及预订票业务。

  该系统将进一步开放审批中心的相关业务,并向公众提供相关表格下载及查询审批程序、审批结果等服务功能,同时对全市交通系统内部的部分文件、政务情况予以公开,提高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行政办公效率和行政监控管理能力。

  2006年各县(区)交通局、市局属各单位全部建成面向社会的政府门户网站;2008年全面实现以丽水市交通信息网为核心的全市交通公众服务系统。

  为增强事故防范和预警能力,提高各类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保障交通安全,依托GPS和GIS技术,在2007年初步完成对部分重要地段、码头、航道监控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至2010年全面实现公路水路安全监控系统,对车船的运营状况、公路水路交通状况、各主要桥梁、隧道、道口、码头、航道等进行实时监控。

  以全省交通“六大工程”追踪系统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对建设市场的监管,对工程质量、项目建设及招投标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在进度、质量、造价等方面最优。该系统包括:项目计划、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建设、监理、验收管理;项目招标、合同管理;项目经费预决算、经费审计管理等。该系统规划在2007年初步建成,2010年全部建成。

  1、客运工具实现高速化、舒适化、标准化、系列化。至2010年,丽水市客运营运车辆总数达到3300辆、60760客位。其中客运班线辆、5000客位;旅游客车100辆、3200客位。“十一五”期间,鼓励发展大中型高档客车,使旅客运输达到安全、舒适、高速的要求。同时大力发展适应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客车,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

  货运工具实现专业化、结构合理化、自重轻型化、快速化和标准系列化。至2010年,全市营运货车达到8500辆、41800吨位,其中重型车和专用车达到3700辆、32420吨位,占营运货车总量的43.5%和77.6 %。鼓励使用柴油车,积极推广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新型能源车型,加快更新老旧车辆。

  “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运力结构调整。丽水市内河重点发展200T、300T、500T级标准普通货船和500吨级兼顾集装箱运输沿海直达多用途船舶;库区以发展30客位、50客位、100客位标准化旅游客船为主;沿海运输结合青田港航道和码头的建设情况,推行船型标准化、大型化,引进一批高标准、长运距、大吨位的运输船舶。重点发展1000~2000吨级普通货船和连接长江中下游、沿海主要港口的集装箱运输专用船舶。

  到2010年全市营运船舶运力总规模将达到315艘、1100客位、8.5万载重吨。其中普通客船25艘、600客位,高速客船8艘、500客位;普通货船266艘、7.4万吨,集装箱船和油船等专用船舶16艘、1.1万吨。

  在安全管理上加大管理力度和资金投入,继续探索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水上交通硬件设施,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控制能力,建立、健全水上应急反应体系,推行船员、船舶、船主、通航、应急管理五大系统,根本上保持丽水市水上交通安全的稳定形势,促进水运业的发展。

  1、对有条件撤渡建桥的渡口,从资金上给予一定倾斜,保障撤渡建桥工作顺利进行,以减少渡口数量。结合“康庄工程”的实施,使之适合乡村公路通车要求。

  2、对不能满足安全渡运要求的渡埠和渡船实施改造,从硬件设施上提高安全保障。“十一五”期间,计划改造41个渡口的自然渡埠。

  3、实施云和紧水滩水库库区简易客船标准化改造工程,并予以推广。将以更合理、经济、安全的船型取代目前运营的简易木质客船。

  4、建设和完善船舶管理系统、船员管理系统、船主管理系统、通航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五个系统。

  全市现有巡逻艇3艘(青田、温溪、龙泉),摩托艇1艘(遂昌),海事用车7辆。随着瓯江四级电站的开发建设、丽水至青田航道等级的提高、青田港码头的建设,为保障水上安全,需要增配一系列安全管理设备。

  (6)建立以处本级为中心的指挥援救系统,下设滩坑、紧水滩、乌溪江、开潭及瓯江航道青田段5个分机构。

  (7)配合省港航局做好船舶、船员、船主、通航、应急5个管理系统的开发,合理配置使用好系统。

  根据丽水市“十一五”期交通发展规划,总投资规模约为191亿元。公路建设175亿元(高速公路项目92亿元、国省道及区域干线亿元、干线.4亿元、新农村公路建设28亿元),站场建设6.52 亿元,水运建设9.42亿元(内河港口2.72亿元、内河航道6.7亿元),交通信息化建设0.07 亿元。

  资金筹措:高速公路和市区绕城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采用项目业主投资本金,其余部分向银行贷款。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采用部省补助和地方财政拼盘结合。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采用国债、部省补助和地方财政拼盘结合。站场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农村客运站场采用省补助和地方财政拼盘结合,其它站场建设资金由企业自筹解决为主。水运建设资金筹措渠道采用部省补助和地方财政拼盘结合,同时结合电站建设,采取以电养航等方式建设航道。资金筹措如下:

  按“十一五”规划项目测算,“十一五”期需用地2436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213.5公顷。

  加强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抓好“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工作,严肃规划管理体制。“十一五”规划一经省交通厅和市政府批准后就要严格执行,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一律不能纳入建设程序。交通部门的主要职能应转换到宏观管理、建设市场监管、运输市场协调、国家资金调控、政策法规制定、信息咨询服务、安全质量督察等方面。要强化规划、运输布局、国家投资等管理,重点确立导向性、倾斜通政策。

  进一步改革交通建设体制,继续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市场为导向,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交通事业的发展,把交通作为产业来办,充分发挥全社会办交通的积极性,使丽水市交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引进外资,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充分利用丽水市海外侨胞众多的优势,扩大对外交往,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实行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合作,鼓励外商投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

  继续实施“依法治交”战略,强化法治意识,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交通法制建设。一是认真贯彻执行《

  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和《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浙江省道路客运安全管理办法》等,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做到交通发展有法可依;二是按照市场经济和依法行政要求,结合丽水交通的实际,立足精简、高效、协调,加强交通执法体制研究,稳妥地推进交通法制建设。

  四、统筹协调交通发展与城市建设、水电开发、国土资源、旅游、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交通发展与城镇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公路与城市道路相互衔接、紧密相连。目前交通与城镇发展不够协调,公路车辆进出城市时堵塞严重,极大地影响到整个运输系统的运输效率;交通建设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对环境保护也会产生影响,必须根据丽水市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强协调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减少对环境保护的不利影响。

  认真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水电开发结合起来。瓯江具有丰富的水电资源,瓯江等航道建设要与流域电站梯级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挥河流的航运、水利、发电等综合效益。

  交通发展要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丽水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旅游产业。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变航道和船舶的落后状况,为发展瓯江水上旅游服务。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是基础”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科教兴交”战略,增强交通科技实力,努力提高科技教育在交通发展中的贡献率。提高交通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转化,提升交通发展管理水平,加快开发和应用适合丽水市交通实情的智能交通运输,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快交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现有技术人员、职工的技术培训,加强管理型干部的培养。制定倾斜政策,吸引外地专业人材,引进科学管理办法,努力提高交通职工的整体素质,确保交通事业后继有人,以保障“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的实施和推动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丽水是欠发达地区,为尽早改变丽水交通落后的状况,要求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丽水交通发展继续给予政策上重点倾斜和扶持,增加对丽水交通建设资金的投入。

  二、建议丽水市各级政府对交通建设除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外,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以鼓励和吸引内资、外资来丽水参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求丽水市各级政府全力支持交通发展,重视交通规划,尽可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用好有限资金。地方政府向交通建设行业征收的有关税收,应专项用于交通建设。

  四、加强政策的宏观调控,建议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土地增值,由政府统一运作,产生的级差专项用于交通建设,以利滚动发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