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记独家丨被改写的新闻——平台生产逻辑对新闻生产的改变
龙8long8在信息资讯类子平台中,新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都曾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过新闻生产,而颠覆式改变新闻生产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算法推荐和发动并鼓励用户生成内容的商业模式,平台也因这种模式而具备公共价值,拥有公共力量,公共的属性让平台更具备“要价”和控制能力。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征求意见稿)》将互联网平台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网络销售类、生活服务类、社交娱乐类、信息资讯类、金融服务类和计算应用类。其中,信息资讯类平台是与新闻信息内容直接相关的平台,“连接的是人与信息,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新闻资讯、搜索服务、音视频资讯内容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子平台:新闻门户类、搜索引擎类、用户内容生成(UGC)类、视听资讯类和新闻机构类”。
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这些子平台里,除了专门从事新闻采集、制作、发布、经营,内容原创为主的新闻机构类平台外,其他四类平台都不直接生产内容,以聚合整合新闻资讯、编辑加工内容为主要业务模式。从新闻门户类平台到用户内容生成类平台的发展,其实也体现了新闻生产的演变轨迹。
门户网站是改变互联网新闻资讯构成,乃至改变新闻生产的推动者。进入国际互联网之后的国内商业网站完全复制国外互联网公司的模式,并结合国内当时的传媒市场状况,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原创内容,以大量的编辑人力整合、聚合资讯信息,以符合网络用户的需求为编排规则,以排序列表式的页面为呈现方式,这一“搬运工”模式诞生后,不仅主导了之后十多年的互联网内容构成方式和格局,而且影响了原创内容提供者的生产标准和评价导向。
在互联网影响力微弱时期,门户网站对内容的侵蚀并未显现出弊端,其反而被认为是网上信息的集大成者,优化了内容的存储,方便了用户的浏览。但是,随着互联网影响力的彰显,其成为民众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后,作为内容提供者的一众传统媒体开始被门户网站“规训”,网络的点击量成为传统媒体的考核标准,新闻的浏览量成为媒体影响力的因子指标,当门户网站首页、首屏对新闻的排序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效果时,新闻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开始走上了为门户网站“打工”之路。
第二个改变网络新闻生产的是搜索引擎。网络内容资讯进入海量阶段,用户更多依赖搜索引擎的检索、查询来获取内容,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随之而来。它是一种通过分析搜索引擎的排名规律,了解各种搜索引擎怎样进行搜索、怎样抓取互联网页面、怎样确定特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排名的技术。新闻内容要在搜索引擎中获得更高的排名,就要研究生产、制作符合搜索引擎规则的新闻内容和标题。比如在标题中加入更多的热词、关键词,在正文中加入更多的超链接,在生产时间上更快速,在内容上迎合用户的喜好,这些操作都是为了能让新闻在第一时间被搜索引擎抓取到,提高新闻内容的自然排名。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条排名靠前的新闻并不是原创机构的而是某一转载平台的,原因就在于转载平台对新闻标题进行了符合搜索引擎规则的加工制作。
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新闻生产的是算法推荐。今日头条成立伊始即喊出“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只是新闻的搬运工”。但今日头条的“搬运”已经远远超过门户网站的搬运,算法技术的加持使“搬运”的到位率提升,直接将新闻内容推送到用户的眼前,完成了“搬运”的“最后一公里”。平台改变的看似是传播逻辑,充当的是渠道主导的角色,但推送什么样的内容则取决于什么样的内容能进入资源池,这也就意味着内容生产要符合算法的规则,接受算法的“规训”。算法的冷启动是根据新闻的热度、时效性、用户反馈等指标来确定的,算法的二次推荐也是根据新闻第一次推出之后的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来确定的,算法推荐不仅有用户画像,更有新闻画像。
其实,平台对新闻生产的最大改变在内容生产主体层面。无论是门户网站的聚合、搜索引擎的抓取、算法的早期资源池,依托的都还是原创的新闻内容和传统媒体的信源,形成了媒体提供内容、平台聚合内容,媒体负责生产、平台主导传播的格局。但是,自2014年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平台推出头条号之后,这一格局被打破了,互联网内容生态系统也被彻底改变了。
头条号,曾命名为“今日头条媒体平台”,最初的目的一是想解决平台与媒体机构版权争端问题,让企业、机构、媒体和“自媒体”主动在平台发布内容,以摆脱平台抓取内容涉嫌侵权的困境;二是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购买版权内容的费用,又能保证平台拥有高质量的优质内容。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平台不再被动地等待机构和个体入驻,而是采用创作激励和内容变现盈利的模式来吸引各行各业的原创者并将其培养成头部大V,比如快手的“创作者激励计划”,今日头条的“优质创作者计划”,腾讯视频的“创作激励计划”,网易号的“乘风计划”。按照平台的说法,就是“多渠道流量扶持,多种签约计划,助力优质内容快速完成0到1冷启动”。今日头条甚至将Slogan改为“看见更大的世界”,就是要和“180万+创作者共同创造,在今日头条,与你一起看见更大的世界”。补贴创作者的方式不但聚合了创作者人群,让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多元化的内容,更是聚合了粉丝、人气,用技术将粉丝的注意力转化为精准广告。由此,平台掌握、拥有了新闻内容从生产、传播、互动、运营到反馈的全产业链,将自己打造成了内容生态平台。
以资本、逐利为运营驱动的互联网平台如何能改变新闻生产规则,建立一套影响内容产业、内容生态的机制呢?这其中的一个核心点在于平台在技术、用户的加持下具备了公共价值属性。
在传统认知中,公共价值主要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设计、开发、制造、组织,并分配给公众进行消费和享受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共同或相同需要,具有公众性、大规模性、宽广性、公众参与性和治理性、公益性、非资本性和非市场性等特征。互联网平台由商业互联网公司打造和运维,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本质,但是平台里的所有成员都在分享和消费这个平台,并利用这一平台创造出内容,实现内容变现。个人或某一群体拥有、享用和消费这一公共平台时,并不妨碍和排斥他人也同样拥有、享用和消费之。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不仅具有公共性、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甚至更加追求公众性,希望能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并通过这种满足产生某种效用和意义。
平台的社交属性和高参与度是成就平台公共价值的关键。以短视频平台为例,拥有十亿级用户、老少咸宜的短视频平台不仅是低门槛的技术平台、开放的内容平台,也是全民参与的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的社交化既是平台发展、争夺用户的一种选择,也是用户在使用某种开放平台后的必然需求,长时间使用某一产品,必然会产生更多的交互需求,或者是对内容欣赏之后的点赞、转发、评论,或者是与创作者的沟通、交流,或者是参与视频内容的话题讨论等。其背后的共同点是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公众参与的公共领域,具备了公共价值的一个基本要素——公共利益最大化,是一个“存在于公共权力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领域”。
平台的公共价值在平台与内容创作者“共谋”之下产生了公共力量。例如,据《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抖音平台上,99.42%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共开设了1557个账号,“每3秒钟就有一条非遗视频产生,有超过1500万个非遗内容创作者生产视频”。公众对短视频平台承载、传承传统文化这一公共价值的认可,意味着短视频平台建构了短视频的叙事策略和话语表达,也就为这类内容生产制定了规则。比如第一视角的原生态叙事,让更多的视频创作者会考虑以第一视角制作、加工、呈现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的、原始的、未剪辑的短视频。
平台一旦具备了公共价值和公共力量,就意味着用户对平台的认同和肯定,也意味着平台拥有了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能够向内容生产者提出条件和要求,能够用流量控制决定内容生产的方向。而且,平台的管控趋向技术化、数据化、资本化。开放的技术为平台建立了以自身为中心的协同体系,将原先封闭的内部资源向外部第三方合作者进行技术输出,包括开放API、社交组建、营销工具及大模型应用等,用技术控制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掌控了全面的内容和用户数据等于控制了内容生产的中枢,各种评价指标、效果数据让内容产品不仅具有数据资源、数据资产价值,更有成为数据资本的可能。平台的资本化就是打造一个包括内容生态系统在内的网络生态系统。2018年腾讯平均每月投资13.6家公司,投资赛道几乎覆盖所有互联网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腾讯从涵盖丰富场景的多维度产品到匹配资源的平台型商业进而演变成多个产业生态的集群,形成目前的产业森林雏形。这种产业森林,聚集起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商业应用,这些商业应用可以在同一个系统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能量传递、相互协同、共生互生,能够相互借力、相互成就,能够让平台更拥有话语权和决定信息内容生产的能力。
当下,平台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中心节点,主导了内容生产、流通、消费新模式,也主宰了用户“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议什么”,逐渐汇聚的热度和声量潜移默化地形塑着互联网公共价值观,并产生“乌合之众”的力量。传统媒体也被“绑架”到了平台这架战车上,既有主动的同意以分享平台的流量和创作收益,也有被动的妥协,选择平台受众喜欢的选题,制作平台易于推送的短视频,编辑能够吸引平台用户的标题,引领变成了迎合,专业化生产变成了算法式生产,竞合博弈变成了无力反抗。
回溯互联网内容生产发展、演变进程,客观上也还要承认,无论是新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时期,还是当下的移动互联网算法时代,平台对新闻内容生产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促进和改变作用。比如,平台的竞争性促进了内容生产速度和效率的提高,7×24小时的网络发布逼迫内容生产者处于随时发布、直播状态;平台的生态性让新闻传播的覆盖面扩大、跨界,并得到了更多的交互和反馈;平台的技术性让新闻生产形态多元化、多样化,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帮助新闻编辑决策选题、筛选内容、审核校对、辨识辨别。
其实,互联网平台对专业媒体内容生产最大的改变是带去了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和连接思维。基于用户思维,专业媒体已经开始意识到要尊重用户,吸纳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善用用户生产的内容,加强用户研究提升用户体验;要调动用户,吸引用户参与、原创生产和分享传播。基于产品思维,专业媒体开始从产品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用户需求、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等方面,针对用户个性化、细分化需求生产、制作多样化内容,为不同终端的用户输送差异化内容,提供更好的内容产品解决方案。基于连接思维,专业媒体开始寻求在选题报道中将不同的元素进行连接,形成融合报道、融合新闻,在运营经营中寻求对外合作、跨界融合。
但是,我们更需要正视平台对新闻内容的侵蚀,平台过度的商业化对专业媒体内容呈现的干预,重思专业媒体与平台的关系问题。
平台的内容生产者混杂着专业媒体、内容生产机构、“自媒体”,在内容上有事实、现场、观点甚至情绪。往往人们很想看到的新闻内容被淹没在一堆似有可无的信息之中,让人无从发现;往往人们最想了解的专业媒体的报道和观点,被一篇篇标题抢眼而内容空洞无物的网文包围而无从辨识;往往应该被传播的事实真相和分析评论却被弥漫的网络情绪裹挟而失去了应有的传播覆盖。更进一步说,专业媒体的内容生产其实是媒体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公共价值的选择、判断与引导的结果,平台的公共价值观与专业媒体的新闻价值选择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平台势必会丢弃社会责任,屈服于资本而放弃公共利益。2021年阿里巴巴集团时任高级副总裁蒋某的绯闻成为互联网热点事件,虽然网络上一直沸沸扬扬,但因为阿里巴巴与微博是控股关系,微博不仅一直在控评、全网删帖,还禁止转发一些网络言论、直接相关人的微博,“人工审核”网络评论、跟帖。虽然北京市网信办约谈了新浪微博负责人,针对微博在蒋某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做出了责令其立即整改、暂停更新热门话题榜一周的处罚,但平台、资本对新闻、事实、话题进行干预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
平台的趋利性致使其倾向于选择、推广吸引眼球的内容,而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有可能导致专业媒体的专业报道和深度内容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或者被迫采用更符合平台需求的内容形式;平台的商业性会限制专业媒体的内容发布频率、时长或类型,或者采用付费订阅、广告投放等模式,使得专业媒体在创作和传播内容时受到限制,影响专业媒体的内容创作和传播,使其难以发挥专业优势;平台的娱乐性使其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选择那些低俗、无价值却搞笑、恶搞的娱乐性话题,重大新闻被所谓的流量新闻排挤出局,核心新闻价值被娱乐新闻话题冲击。查看各大新闻平台榜单会发现,重大新闻发生时霸占榜单的总少不了那些与新闻沾点边的、甚至蹭热点的花边新闻、泛娱乐化新闻。
专业媒体从过去的强势新闻源垄断、精英化的新闻内容生产、无指向的泛化传播到今天面对平台的冲击,单纯地指责、抱怨已经无济于事,但一味地顺从、接受这种被平台安排的命运也会让自己失去存在的价值,更让社会因缺少媒体的良性履责而失去方向和平衡。专业媒体要站在社会责任角度探索适应平台环境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通过研究平台的算法和推荐机制提升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通过跨平台传播扩大内容的影响力,通过与平台合作推广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媒体也要用专业精神、职业素养、机构公信来反向影响平台,帮助平台建立有效的内容管理机制,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伦理规范,带动媒体型平台走向职业化、专业化,最终实现双向奔赴。
詹新惠.被改写的新闻——平台生产逻辑对新闻生产的改变 [J].青年记者,2023(16):17-19.
改善严肃新闻在数字媒介中严峻的生存形势已经迫在眉睫。主流媒体在数字时代的转型,需要结合自身优势,立足数字时代传播特征的变化,规避资本对传播业的话语主导,建立良好的传播生态。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