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 成都位列前十
2023年以来,四川省锚定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基本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政策体系,加快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5月15日,2024年“全国低碳日”四川主场活动在成都举行,现场发布了《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度进展报告》等6份成果。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清洁能源生产方面,四川省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6.7%。清洁能源支撑方面,成都位列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前十,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分别增长77.6%、44.5%、22.2%。清洁能源应用方面,165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100%,全省新能源公交车、巡游出租车保有量占比分别超过66%、40%。
现场,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全国首个地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引导工业企业以绿色设计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转型升级。对于已建项目,四川省节能监管事务中心发布的全省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水平显示,四川电石、黄磷、尿素、卫生陶瓷、电解铝和短流程炼钢行业整体能效水平优于其他行业,已超过30%的产能达到标杆水平,为能耗强度下降奠定了基础。
除了深化降碳,四川还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建立攀西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完成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湿地地表水资源影响研究,常态化防控森林草原火灾。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三坝水库、米市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分类推进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打捆)工程。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速实施多能互补电源项目和互联互济电网工程,全省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面积比例为35%以上。
现场,《2023年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大事记》正式发布,其中涌现出多个“首个”。
其中,成都大运会是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本土碳普惠机制助力低碳观赛、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实施观赛个人碳中和、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二手循环服务,在低碳领域实现“四个首次”。
2023年3月7日,全球最大4MWth化学链燃烧示范装置在德阳建成。该技术可使二氧化碳捕集引起的供电效率损失从10个百分点以上降至4个百分点以内,此外该技术还可拓展应用于化学链气化,大幅降低气化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此外,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Chinese Carbon Footprint Open Platform,CCFOP)在川发布,充分体现了四川的清洁能源优势,作为四川省优势产业参与全球低碳竞争的重要一环,将为“四川造”产品走向全球赋能。
省级“1+N”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基本完成构建、四川发布首批省级节能降碳标杆企业名单、四川率先发布升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投产发电、四川碳达峰碳中和司法服务保障迈出新步伐、四川100%完成全国碳市场新一轮清缴履约、四川首个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开建,共同推动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行稳致远。
此次发布的《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度进展报告》是四川省首份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年度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四川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包括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持续夯实气候变化治理能力四个方面。
会上,《四川省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评估报告(2024)》发布,这是四川省首份碳市场能力专项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十四五”以来,四川省碳市场龙8long8能力建设活动广泛开展,政策标准编制、数据质量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司法保障服务、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标准化、监测转型、管理模式等环节涌现出了一批好的经验和做法。
2023年,四川启动碳市场能力提升“一企一策”,42家发电企业全部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实现配额100%履约。30家发电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量达357万吨,成交额达2.4亿元。地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214.3万吨,双边成交金额约3.17亿元,年成交量居全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