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新能源汽车火灾频发专家呼吁:构建全产业链安全保障体系
龙8头号玩家未来网北京9月14日电(记者 张冰清)据报道,近日,杭州、宁波等地的一些酒店和商业大厦已明确禁止新能源汽车进入地下车库,改为引导车辆停放在地面指定的宽体车位。这些场所的管理方表示,此举主要是出于消防安全考虑。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特性,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可能较为迅猛且难以控制,特别是在地下车库这样的密闭环境中,消防救援难度更大。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火灾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国内外已发生多起新能源汽车在地下车库起火的事故,加剧了公众对电池安全性的担忧。近期多起新能源车火灾案例,也将电池安全问题拉向了公众视线。有专家表示,储能电池安全性能问题是制约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构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安全保障体系成为重中之重。
2024年以来,新能源车火灾事件频发,多起火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3月29日和4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碧桂园连续发生两起因电动车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的火灾,均涉及锂电池。同样在4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突泉镇也发生了一起由四轮电动车蓄电池组故障引发的火灾。这些火灾不仅造成了财产损失,更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地下车库内充电、停放时的新能源汽车火灾也时有发生。8月28日,成都市某小区地下负一层停车场一电动汽车突发自燃,过火面积达到6平方米,财产损失高达15000元。9月1日,安徽淮南一辆正在厂房内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突然发生火灾,车主发现后,立即拔掉充电插头并拨打119报警电话求助,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立即对着火车辆进行扑救,约40分钟后明火被基本扑灭。9月3日,浙江嘉兴某4S店外一辆新能源汽车自燃起火。
类似的案件时有发生,新能源汽车在充电、停放及行驶过程中均存在火灾风险。此类事件引发了连锁反应,近日,有物业管理方禁止新能源车进入地下车库,更有地方的停车场规定新能源车只能在地上停放。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火灾事故中,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在燃烧后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导致人员中毒、缺氧、窒息,进而造成人员伤亡。例如,今年6月24日,韩国京畿道一电池厂发生火灾,造成23人遇难,其中包括17名中国公民。事故调查显示,火灾由电池热失控引发,且初期灭火措施未能有效阻止火势蔓延。
据观察者网报道,今年8月1日,韩国仁川市一居民楼地下停车场的一辆奔驰EQE纯电动轿车发生起火。这场火灾用时8个小时才被扑灭,造成23名居民吸入烟雾被送医抢救,87辆汽车被烧毁,793辆被熏黑,从而引发韩国民众对电动汽车的不安情绪。
据央视报道,根据过去六年企业报告的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分布,可以看到历年6至8月均为明显高发期。起火时段分布较为平均,每天7时至9时及13时至18时起火数量相对较多且集中。而从车辆外部见到明火到驾驶室起火,平均间隔时间仅有64秒。
另据9月2日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975次涉及车辆1.07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共召回387次涉及车辆约701.7万辆,涉及动力电池可能导致火灾风险的共计65次涉及车辆44万辆。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高温高湿,包括夏季的雨季,可能都会带来相应的危险因素。平常要做到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检测,查看底盘有没有磕碰,在充电过程中,尽量不要出现过充现象。一旦发生火灾,第一时间逃离车辆,然后报警,等待专业的消防救援人员进行救援。”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快速发展,但其核心动力源——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却日益凸显。”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在接受未来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最为凸显。
“锂电池一旦遭遇燃爆事故,由于其特殊性,往往难以扑救,只能任其自行燃烧至熄灭,这是新能源汽车事故后难以补救的关键所在。”张振涛表示。
张振涛向记者解释道,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其使用寿命虽长达7-10年(约2000次循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热稳定性和抗外力冲击能力会显著下降,若监测不到位,极易发生爆炸。
张振涛进一步分析了锂电池安全事故的两大诱因:机械电气诱因和电化学诱因。前者涉及碰撞、挤压、针刺等外力作用导致的电池内部结构变化,进而引发短路、电解液泄漏等问题;后者则包括过充、过放、快充等不当使用方式,导致电池内部电化学失控,热量急剧累积,最终引发燃烧或爆炸。
面对新能源车火灾频发的严峻形势,核心部件的安全性能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电池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据媒体报道,欧盟电池法规(EU)2023/1542已于2024年2月18日起强制实施,该法规对电池的生产、再利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有害物质限制、电池管理系统要求、安全性能耐久性等多个方面。这一法规的实施,为欧盟市场的电池产品设置了高标准,也为全球电池安全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针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在今年6月发布了新标准,规定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在碰撞后应满足的整车氢气泄漏量、乘员舱氢气泄漏率以及储氢气瓶的安装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有效提升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的安全性,进一步严格、细化新能源汽车安全规范。
5月27日,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以替代旧有的GB38031—2020标准,针对近年来动力电池在停车、充电状态下着火事故增多,以及着火引燃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造成财产损失等情况,征求意见稿将动力电池热扩散要求从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且仍需提供报警信号。
张振涛呼吁,加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安全立法与监管。他建议,应完善电池生产、检测、认证等环节的法律法规,确保电池产品在生产源头就具备高安全性标准,全产业链安全保障体系。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电池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定期检测、风险评估等手段,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陈冲在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希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质量攻关和技术改造力度,强化产品和技术方案的试验验证,严格落实产品事故质量报告制度,对获悉的火灾等事故要及时上报,切实履行缺陷产品召回及汽车三包等法定义务。
陈冲还指出,相关部门需要完善机制,加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动力电池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产品生产、销售、安装和使用等环节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在发生质量问题时能够迅速追溯源头,采取相应的召回和维修措施。此外,他还透露,总局质量发展局正与工信、消防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探索部门间安全监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