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 扑面而来

 

  数字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各领域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增强城市居民获得感。

  在本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数字城市建设成为热点议题。与会嘉宾认为,新基建加速推进,为数字城市建设按下“加速键”。但同时,起步中的数字城市建设也遭遇诸多挑战。提高数据治理水平,激活人才要素,才能真正助力数字城市加快发展。

  “想要富,先修路。”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正是数字城市的“路”。

  中科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尹浩,带来一份我国新基建成绩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光纤用户和4G用户占比分别达93.4%和80%,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建成5G基站超过50万个,5G终端连接数超过1亿……

  “新基建加速推进,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底座支撑。”尹浩认为,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政务智能处理、事件综合研判、态势预警预测、精准高效响应、全局科学决策能力。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分享了新基建赋能数字城市建设的最新案例:福州滨海新城探索建立基于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的城市数字空间基础设施。如今,城市信息模型和传感设备已经到位,可实现实时监测城市生命线、生态环境和洪涝灾害,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实现事前防控、多级联动合作。

  联通智慧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波同样认为,新基建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强大基石。有感于此,联通近年来紧抓机遇,围绕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包括安全以及区块链六大信息化平台,重点发力,为新基建按下“快进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志鹏,则从财政、市政、民政三个维度,阐述新基建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

  “财政的重点就是开源节流,大数据、AI、区块链等数字化手段的深度应用,将极大提高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公平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将有效提高交通体系建设决策水平,避免路越修越宽却越来越堵。提高数字化水平,还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陆志鹏说。

  数据,是数字化的核心要素。数据治理,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与会嘉宾认为,破解数据孤岛与数据安全问题,是推进数字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注意到一个现象:“全国有30个省份建立了数据中心,其中24个数据中心都叫政务数据中心。一些县市也动不动就要建数据中心,光中国电信在全国建了330个数据中心。”

  汪玉凯认为,数据不能唯多,而要重视质量。因此,有必要加强数据互融共通,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整合与流通,破除“数据孤岛”,建立数据规范与标准,充分发挥数据资源对城市发展、城市治理的支撑作用,让数字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创新引擎。

  “城市管理大数据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价值密度高,极易成为攻击焦点。一旦遭受非授权访问、泄露、篡改,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尹浩表示。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必须加快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龙8体育官网为数字建设保驾护航。”尹浩建议,建立数字政府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安全运营体系、安全监管体系,主管部门、建设运营部门、监管部门、第三方审计、用户等多方共治共管,筑牢数据安全基石。

  “数据是核心,那么谁来挖掘、分析数据资源?是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煜波认为,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大力培养数字人才。“随着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拥有专业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数字人才日益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谈到数字人才,很多人想到的是IT、软件。“数字人才绝对不等同于IT人才,而是多元专业互补协同的人才。”陈煜波说,目前,大多数数字人才分布在传统的产品研发和运营领域,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领域的数字人才总量还比较少,“这些人才恰恰是最缺乏的”。

  大力培养数字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陈煜波建议,推进产学研深入跨界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需要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强劲活力。

  面对人才瓶颈,国家电子政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益民主张多方参与,协同发力。

  “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和建设者,要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现代数字城市的形式和路径,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智力支撑和市民共建力量,提升现代数字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他还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力量,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和自主开放生态,助力现代数字城市建设。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