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公布20项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改革创新案例

 

  龙8long8中国11月23日下午,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20项改革创新案例有关情况。青岛市委海洋委办公室主任,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隋斌,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张良嘉,青岛蓝谷管理局副局长贾强出席发布会。

  为更好反映青岛市海洋领域改革创新工作,市委海洋办对部分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汇编成20项《青岛市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改革创新案例》,这20项改革创新案例分别是:

  市委海洋办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像抓城市建设、抓实体经济一样,形成海洋经济一整套打法机制”要求,创新统筹全市海洋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思路打法,建立了对标对表、事争一流、重点攻坚、一线调度、过程管理、擂台比武、亮绩赛绩、督考协同、奖优罚劣、赛场选马“十项机制”,推动形成全市海洋工作一盘棋格局。

  聚焦中央赋予的“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使命任务,瞄准“现代海洋城市”这一国内研究空白,在全国率先构建了由海洋创新潜力、海洋经济实力、海洋开放活力、海洋生态魅力、海洋治理能力、海洋文化影响力等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用于更好监测、评估和指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为国内现代海洋城市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了青岛探索。

  青岛市推动建设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蓝色种业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聚焦“三鱼一虾一贝”(三文鱼、东星斑、墨瑞鳕、南美白对虾、牡蛎)开展育种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现代渔业种业企业,加强全国范围产业技术输出,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中国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

  青岛市围绕贯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展养殖工船”的战略目标,发挥国企资源统筹优势,汇聚多领域科研和市场力量,高质量建造运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启动建造“国信2-1号”“国信2-2号”新型养殖工船,为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由“0”到“1”进阶发展做出青岛贡献。

  青岛市大力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支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建立“研发平台全球化、研发投入多元化、研发产品市场化”运营模式,加快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的海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基地,全国首个一类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项目获批临床实验,3款海洋新药进入系统性临床前研究。

  青岛市在全国领先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统筹规划和调配,构建覆盖前端设计、装备制造、综合应用、项目输出等全产业链体系。全市建成海水淡化规模34.1万吨/日,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创新应用市政供水、工业用水、海岛用水等多个场景,先后建成李沧百发、董家口、小管岛等重点海水淡化项目,为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贡献了青岛经验。

  青岛市聚焦航运服务产业“港强航弱”短板,瞄准航运金融、船舶管理、航运经纪等领域精准招商,以“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海)推介恳谈会”为载体,广泛链接马士基、挪威船级社、中远海运、中国船东协会、上海航交所等160余家航运高端服务资源,营造航运服务产业优质生态。

  青岛市将海洋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未来产业之一,明确海洋传感器与技术装备、海洋超算与互联平台等重点发展方向,加快突破海洋物联网关键技术,加大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依托青岛蓝谷、高新区、古镇口等优势区域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园,抢占海洋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先机。

  青岛市锚定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标,着力打造集物流、商品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枢纽港。青岛港航线条,航线密集程度北方第一,自动化码头9次刷新世界装卸纪录。2022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五位。

  青岛市创新“产业+平台+人才”一体化人才集聚模式,制定青岛市人才集聚行动计划,依托重大涉海项目、重大科技平台、创新性机制举措等吸引集聚海洋人才,构建起“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海洋人才工作新格局。经测算,2022年全市海洋经济活动从业人员约103万人,其中海洋人才37.63万人。目前我市共有23位海洋领域“两院”院士,约占全国涉海院士总数的30%。

  青岛市出台实施“海创计划”,集中力量强供给、育主体、促转化、抓改革。崂山实验室挂牌运行,拥有海洋种业、深海油气等方向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502家,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青岛市制定《关于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的18条政策措施》,分层次、分行业建立海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开展“苗圃活动、源泉活动、风帆活动、滴灌活动”四项活动,推动海洋新星企业规模倍增;开展“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培树、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海洋创新型企业护航、海洋企业上市帮扶、海洋产业数字赋能”五项行动,推动海洋“专精特新”企业跃级倍增;开展“海洋特色园区打造、海洋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链招引、海洋企业品牌塑造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扩大”六项工程,推动海洋链主企业体量倍增,系统构建梯次跃动、良性互动、全产业链拉动的海洋产业发展生态。

  青岛市不断强化海洋领域“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创新“全过程一体化”项目统筹机制,专题谋划海洋大项目发展路径,聚焦“六条赛道”开展图谱化招商,建立完善“月调度、季讲评、半年观摩、年度赛绩”项目推进机制,全市总投资2000亿元的90个海洋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海洋重点项目“蓝色引擎”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

  青岛市聚焦“发展海洋碳汇、服务双碳战略”,在规划指引、基础科研、蓝碳交易、海洋资源生态修复和保护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建设了农业农村部碳汇渔业重点实验室,颁布了全国首个贝藻类渔业碳汇计量行业标准,推动成立自然碳汇研究院(青岛),灵山岛获评全国首个“负碳海岛”。

  青岛市坚持“立足于早、防线前移、降低规模”工作思路,创新精细监测、精准指挥、精确打捞、区域协同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浒苔前端生物量,最大程度控制浒苔暴发规模。今年浒苔应急响应时间较近五年平均缩短了32天,上岸浒苔量较2021年减少约70.8万吨、较2022年减少约7.6万吨。

  青岛市着力破解海洋执法多头分散、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统筹海洋、海警、海事以及海岸警察四方力量,通过创新执法工作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行刑衔接工作机制、联合巡航工作机制等,构建了紧密型、常态化的“四海一家”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青岛市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渔船管理方面持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开拓思路、扩大减船范围上努力“做加法”,在淘汰老旧渔船、降低污染排放上积极“做减法”,在顶层设计、政策加持上持续“做乘法”,在破除思想桎梏、掀起头脑风暴上强化“做除法”,今年全市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组织报废拆解老旧渔船700余艘,减船转产示范效应明显,有力保障了渔业生产安全。

  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示地,青岛市以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为目标,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通过部省市共同打造国内唯一的创新型平台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进一步提升青岛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能力与水平,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青岛市充分用好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这块改革试验田,主动承接国家海洋领域试点任务,在海洋经济统计、海洋人才储备、服务涉海实体经济等方面深入探索,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等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为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注入“蓝色自贸”新活力。

  青岛蓝谷围绕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依托人才链激活创新链、聚焦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搭建人才链,加速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海洋高层次人才,初步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三链”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讯员 李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