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传媒资讯分享 互联网打工人:运营从业者的彷徨和展望

2024-06-0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也一度冲上实时热搜榜,截至10月25日,阅读数高达6亿,引发广泛关注。一夜之间,企业高管、程序员、策划、公关、法务,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其中,一位名为“日活十个亿”的互联网科技漫画博主提出了“互联网打工人”这一概念,在网络上引发众多讨论。

  在新华字典中,工人代指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而“打“是表示通过一定手段完成某种任务动词。【打工】一词本身就带有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做的含义。

  而【互联网行业】,这个总被打上“高薪”、“体面”等标签的名词,如何会与“打工”联系在一起?

  本文,笔者将从互联网行业中运营从业人员的工作现状出发,在展现运营人的彷徨与展望中挖掘当代“打工人”的真正内涵。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数十年内,无数崭新的职业在行业发展需求下应运而生。“运营”这一概念,也在互联网语境下产生了新的内涵与外延。互联网运营,究竟是什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究竟为互联网中的哪个环节服务?

  龙8long8国际

  根据运营研究社与新榜研究所共同发布的《运营生存现状白皮书》所提供的数据,互联网语境下的运营主要分为以下九种:

  九个运营版块的工作内容各有侧重,以占比最大,相对受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新媒体运营为例,运营人员需要通过现代化移动互联网手段,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产品宣传、推广、产品营销。或是通过策划与品牌相关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参与度和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营销目的。当然,在线上政务工作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媒体运营亦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对外宣传、服务的窗口。

  从新媒体运营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窥见,互联网语境下的运营,实际上诞生在互联网产品的基础之上,在很大程度上,运营为推广广义上的“产品”而服务。不论是哪个运营版块,最终的目的,一定是扩大影响力、推广产品、巩固用户、汇聚流量。

  2018年中国运营从业者离职意愿情况显示,有辞职意愿及不确定是否继续的工作人员接近70%

  笔者将从行业现状以及自身经历出发,从工作体验、薪资水平和晋升通道三个方面分析运营从业者对于运营工作的忠诚度、满意度普遍不高的原因。

  公司坐落于中关村软件园,每天早晨,我在公交车上搜集热点信息及写文思路,渴望在某一天推文发出后能体验到以一己之力撬动成千上万关注与共情的力量和感动。

  每天深夜,我在错过末班车后落寞地骑着共享单车回家,ZPARK的巨大标志永远发着光,它是昏暗的中关村里的一轮月亮,它用皎洁而柔和的光一视同仁地安慰每一个晚归的互联网人。

  之于我,这捧月光大概是安抚我不要在意依旧惨淡的阅读量,和永远写不完的控制舆情的公式化文章。

  第一种,是“微观的运营”。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所谈论的运营,更多是具体的运营手段,比如说:如何写好一篇推广文案、做好一次推广投放、管理好一个用户群,等等。

  而第三种维度的运营,则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的运营”。这一维度,需要运营者和用户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运营从业人员都在第一个维度,即“微观的运营”中浮沉。

  【社群维护】,即潜伏社群,一人分饰多角以提高社群活跃度,拉拢巩固用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产品宣传】,即写出与产品相关的标配软文文案,在吸引用户点击文章的同时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

  从工作内容的维度分析,虽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微观上的运营工作也不容忽视。但各司其职,可替代性强、琐碎而枯燥的日常工作,常常烦扰驻扎于“流水线”上的基层运营人员。

  从工作时间的角度看,即便是简单重复的工作,运营工作人员熬夜肝文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突发热点事件需要及时的文章发布、社群内的情况需要几乎全天的实时关注,数据分析需要不断地稳定输出,舆情的把控也存在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最后,从工作成就感的维度分析,运营人在很多时候无法做到纵观全局,难以看到日常的琐碎工作到底是如何作用于一款产品,辅助它的成长。同时,运营的工作因其特殊性,除了可见的阅读量和某些平台的粉丝增长速度,无法直观地评判工作效果,这一状况,使得运营人员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即时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琐碎的工作内容、不够稳定的工作时间、难以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都是提升运营从业者工作体验的重大难关。

  从一般互联网公司的整体架构而言,运营这一岗位往往处于生产链的末端,与产品、技术、市场等核心部门相比,受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因此薪资也相对较低。

  由运营研究社的数据可以得到,薪资处于5-8K的从业人员比重较大,且整体工资水平近年来略有下降。

  5-8K,放在社会整体来看,这个薪资水平并不算低,但与之对应的是中国运营从业者大多分布在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且运营人员年龄集中分布在80后和90后,这个年龄阶段,正是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在物价、房价的双重压力下,当前运营人员普遍的薪资水平都不算理想。生活压力大也成为运营从业者对于行业自信心不足、满意度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上图可知,近六成的运营从业者是因为觉得运营岗位有发展机会且适合自己才走上了运营的道路,但在观察boss直聘、脉脉、智联招聘、拉勾网、牛客网等招聘软件和招聘网站上关于运营岗位的信息后,我发现“门槛低”、“不限专业”、“学历限制低”、“网感好”、“文笔”等词在运营岗位的招聘JD(JD:Job Description,指岗位介绍和工作职责描述)和讨论中出现率最高。

  的确,由于运营这一岗位在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专业教育体系,目前也没有哪一个专业与运营具备绝对相关性,因此,目前优秀的运营从业人员能够突出重围,更多的是靠经验、阅历以及本身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正如黄有璨评价:“我眼中所谓‘好的运营’,至少有3~5年以上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的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

  为什么好的运营难以产生?除去学校专业教育的缺口,企业也很少会注意到运营人员的成长路径。与管培生不同,运营人员的晋升通道并不明晰,初入公司的运营新人,虽然大多会有前辈指导,但很多时候,前辈的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工作理念具有较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运营新人的学习之路大多并不容易。而企业内不够明晰的晋升通道,也没有为运营人员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因此,即便初出茅庐的运营新人满腔热血,却总会因为难以找到门路、看不到自身的进步和找不准前进的方向而被泼了冷水。

  公司坐落于中关村软件园,每天早晨,我在公交车上搜集热点信息及写文思路,渴望在某一天推文发出后能体验到以一己之力撬动成千上万关注与共情的力量和感动。

  每天深夜,我在错过末班车后落寞地骑着共享单车回家,ZPARK的巨大标志永远发着光,它是昏暗的中关村里的一轮月亮,它用皎洁而柔和的光一视同仁地安慰每一个晚归的互联网人。

  之于我,这捧月光大概是安抚我不要在意依旧惨淡的阅读量,和永远写不完的控制舆情的公式化文章。

  此时回想那些瞬间,无论是码农、策划还是产品经理和运营,在互联网的生产链上,大家好像都是相同的。互联网人无法否认互联网产业的宏大和完备,但也无法忽视在这条蜿蜒的产业链上每一颗螺丝钉的辛苦与枯燥;无法否认“打工人”的辛酸和疲惫,但也无法忽视在一次次微小的进步中的满足与雀跃,无法忽视一群人共同打磨一件产品时的安心与期待。正因笔者也曾短暂地身处其中,因而能体会到“打工人”一词中包含的略带辛酸的调侃,也明白大家互相称道时会心的默契和释然。

  互联网,这个崭新的,总被贴上“高薪”标签,闪着“体面”的光芒的词汇,它与“打工人”的结合也并不违和。

  它是发展中的行业,正如在社会上打拼的年轻人,成长过程,哪能一蹴而就。正如它为无数年轻人提供了做梦的机会与平台,社会也应该给予行业足够的宽容和期待。这个年轻的产业,或许仍有不够成熟完备的职业架构,但仍有一大批身处其间的人边奋斗边相信着,这片沃土终将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蓝图,一步一步走向完善。

  任何行业的发展背后,都是千千万万人一起做了千千万万件事。有人编写程序、有人洞悉用户、有人推广产品。在这张庞大的行业网络里,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用心打磨,而这一份份努力,一份份用心,正是无数“打工人”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奉献出的力量与心血。

  正如运营人永远期待着真正的“运营驱动时代”的到来,每个岗位的互联网人都期待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和辉煌。但笔者认为,于每一位互联网“打工人”而言,当下,就是最好的时代。

  [3]运营研究社&新榜研究社《运营生存现状白皮书》[R].运营研究社,2018-2019.


本文由: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提供

搜索